• 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玉雕大师 > 倪伟滨
  • 倪伟滨访谈录
  • 昆仑寻玉 / 9月6日
  • 倪伟滨,一九五八年出生于上海,十岁习画。二十岁时,机缘巧合,应沪上一些盆景名家邀请,开始试着雕刻盆景小品,不想很受欢迎。八十年代初,应朋友热忱邀请南下广东游历,有机会接触到仿古玉的雕琢技艺,遂发现自己在玉雕方面颇有潜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至今为止与玉长达二十多年的缘份。 

    一九八五年,创办了上海雅园。开创之初,条件十分简陋,很是艰辛,但也因有了一个可供自己潜心思考和辛勤耕耘的精神家园而倍感欣慰。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清点一下雅园的果实,大体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创作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如《天道变,钱为土,吾道之,土作钱》、《慎行》、《三闲》、《涅槃》、《轮回》等;二是,升华了对玉雕艺术的认识——现代玉雕应着重于如何沿袭传统又超越传统,不再刻意地去追求单纯的玉质和工艺,而是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充分的表现,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追求玉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培养了如王平、尤志光等一批有较高造诣并颇受同行和玩家认可喜爱的玉雕艺术人才,因此也常被人冠以“玉雕教父”“玉雕界黄埔军校校长”之称。而今,雅园的规模仍在日益壮大,09年初,迁址至4500平米的独立厂区,标志着雅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雅园的精神,雅园的玉文化必将在这里得到更深刻更广泛的传播。

    国人爱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玉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国人的血液里。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皆因玉有精光内敛之质,这就要求琢玉人要有如玉般的品质。其实,赏玉玩玉之人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要懂得鉴赏一件玉雕作品,关键在于领悟其艺术感染力和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启迪。光阴如水,万物皆随岁月流逝,唯有精神不朽。倪老师对于琢玉人与赏玉人的独到见解让我萌生了对他采访的念头,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寻玉:倪老师,众所周知,上海工在全国玉雕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您能谈一谈上海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上海工异军突起的原因吗?

    倪: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玉雕厂有一个工业中学,对玉雕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现在海派玉雕大师大多从那里走出来。那时教他们的老师都是上海美校的毕业生,主要以现代西方美学为主,对他们基本功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不足之处是这些老师在文化表现手法和技法的理解上有一定差距。八十年代后期,一批玩古玉的商家涉足海派玉雕,他们对古玉和历史比较了解,对工艺研究也比较透彻,慢慢在他们的引导下出现了玉雕作坊,这填补了之前上海工在传统玉雕技艺上的不足,大大加快了海派玉雕发展和成熟的脚步。

    上海工比较细腻这是事实,我想和南方人的性格细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血液里的东西。自古就有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从二者的风格上已经很明显的看出,红山讲究形,以粗犷风格为主,而良渚则讲究的是线条,风格细腻。这是南北文化差异造成的。

    寻玉:请您谈一谈,上海玉雕行业从业者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倪:上海玉雕行业中真正上海户籍的玉雕师已经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定的喜好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多是安徽、广东、河南籍的玉雕人才在上海发展,他们受上海前辈玉雕师的影响比较大,近年来自立门户的工作室也很多。

    寻玉:现在玉雕大师越来越多,您认为大师时代已经到来了吗?您怎么看待大师的称号?

    倪:我认为大师时代还没有到来。至少我不是大师。现在的“大师”可能在工艺上相对成熟些,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文化的匮乏,缺乏创造力,所以从文化层面和作品的内涵上来讲我认为还没有真正能够称之为大师的,包括我自己。艺术上只有抱着谦卑的态度,怀着自己的信仰,去慢慢摸索才有可能通向成功彼岸,我们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想真正的大师时代到来,要等到玩家和藏家的文化层面和鉴赏水平也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推动琢玉人对玉雕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有更高的追求。

    寻玉:您如何看待现代玉器市场?

    倪:我觉得现在的玉器市场可以说以“超市模式”为主,因为引导市场的方式有问题。“黄金有价玉无价”对“无价”两个字的理解有失偏颇,古人说的“无价”是指精神价值,而现在一些宣传却让大家错误的认为这里的“无价”就是指玉肯定是比黄金贵的,完全把玉金钱化了。艺术本来是“一钱不值,万钱难求”的,但因为它是一块玉,让人们忽略了艺术的价值。我认为一件好的艺术品只有从精神层面去切入去品玩才能称得上是“雅玩”。但我们相信随着玩家和藏家的日趋成熟,我们的市场也会慢慢成熟起来的。

    寻玉:现代玉雕行业仿佛有一股“创新”之风,您如何看待创新?

    倪:现在的创新是有的,但“借鉴”的成分比较大,现在的创新只是一种组合,一种拼凑。真正的创新离这一步还很遥远,真正的创新必然是体现中国的文化,是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东西,而且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虽然这一步还很远,但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了,所以还是可喜的。

    寻玉:您为什么被称作“玉雕之父”?这个称号您认同吗?

    “玉雕之父”是别人的戏称,可能是因为我做玉器比较早,从雅园出去自立门户的琢玉人比较多,对我而言,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追求,培养出更多的玉雕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是不是“玉雕之父”并不重要。

    寻玉:您为什么说“要学会感恩”,这句话您针对什么说的?

    倪:没有玉,没有今天的我,更没有今天的雅园,正是通过玉,让我有了一个可以让大家交流的好的环境——雅园玉道,同时玉也让我悟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我要感谢玉。

    寻玉:雅园的商标虽然已经注册,但目前市场上假冒雅园的玉雕作品仍很多,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倪:雅园的商标是通过国家商标注册局注册的,现在市场上假冒雅园款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我们目前为止并没有去追究,大家都是同行,我们还是抱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吧!我想市场也会慢慢成熟起来,大家会明白雅园款可以仿,但雅园作品却没办法仿。当然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维护雅园,保护雅园作品。

    寻玉: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拜金时代,你却强调信仰、精神、文化,您觉得可行吗?

    倪:我认为当一个人有信仰的时候没有不可行的事。一个烟瘾很大的人到庙里不吸烟能做到吗?有信仰就能做到。对于一个有追求有信仰的人来说是可行的,至少对我是可行的!

    寻玉:您的格言是什么?

    倪:人是活的,玉是死的。活人琢死玉,可以把玉琢活;死玉琢活人,可以把人琢死。希望与琢玉人共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