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将顺其美----美,啄玉者的不懈追求
在我学艺到从业的这些年来,时常会思索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啄玉者,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想,我的答案和许多艺术门类的业者一样。我们在追求一个字----美。在艺术发展史上,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探索,始终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①经历代美学家的努力,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对于艺术作品美的研究在不断向纵深发展。那么,作为中国著名的特种工艺之一的玉雕作品。又是如何塑造美的呢?
玉雕是人们将大脑对于自然界的优美资材的形象思维,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具有较高审美意义的视觉形象。它是用适当的工具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地去除多余部分,使玉料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实体。玉雕作品美的塑造,不仅涉及玉石本身的特性,还广泛涉及中国的儒道哲学、华夏美学、宗教习俗等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是门综合性的艺术。下面,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下玉雕作品美的塑造问题。
2.本论:释回增美----道,作品美的塑造途径
2.1.显示玉雕的工艺美
玉雕的突出之处,就是它和材料属性直接相连,它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要依赖原材料的物质条件。在中国艺术史上,几乎没有一样东西能像玉材那样受到人类的特别青睐,玉料质地细腻,颜色鲜艳,折光强烈,纹路优美。美得神奇,美得动人心弦。但“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
才能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玉雕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玉材与生俱来的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做到“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
2.1.1.色彩美
在人类的视觉感受中,物质的色彩往往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玉的色彩是丰富多样的,即使在白玉中,也可做出彩色的世界。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颜色会产生轻、重、软、硬的不同感觉。玉雕中特有的俏色工艺,就是利用玉材的天然色泽,使玉料颜色与造型设计天然浑成,成为中国玉器中的奇葩。
玉雕的俏色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类似法”,就是尽量利用玉料的本色雕刻的景物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相类似,模拟景物的真实颜色。正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工艺美术家王树森大师,20多年前创作了一件誉满中外的玉器绝活“五鹅”。作者利用一块红、白、黑三色玛瑙,制成五鹅群集啄食的玉雕。白色的鹅身、红色的鹅头、黑色的眼珠,栩栩如生。但五鹅之中,只能琢出九个黑点,独缺一眼。王老艺人匠心独运,让缺眼者鹅头一偏,藏另“一眼”于羽下,避“欠缺”而成名作,成为无价之宝。
2.1.2.造型美
作为造型艺术,玉雕特别强调形式美的规律,通过体、面、线等造型手段表现玉质和作品的题材。优美的造型能引起人们强烈关注。在艺术品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恰恰是动人的造型。
我们以米开朗琪罗的不朽杰作《大卫》来说明造型美的问题。在米开朗琪罗前,多纳泰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创造过身披盔甲的武士大卫,大卫均被塑造成凯旋的胜利者,唯有米开朗琪罗,既超越《圣经》中的文字记载,也越过先辈大师们的模式,以全裸的站立姿势,塑造成成熟的年轻人的姿态,大卫双目凝视远方,左手拿着挂在肩上的投石器,右手下垂,左脚微曲。造型精致完美,体态修长矫健,结构合理,神情内敛,是座凝固的英雄纪念碑。全裸的姿态,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人类的保护神。《大卫》以其完美的造型,成为划时代的珍品。
联系到我们要论述的玉雕作品,很容易就想到观音的塑造。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说,观音有三十二种变化身;《楞严经》则说,观音有三十二应化身。②在玉雕作品中,观音有坐姿、倚姿、卧姿等各种造型,但在人们的印象中,最难以忘怀的是白衣观音的造型。白衣观音端庄、慈祥,既神圣又可亲,人们认为,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中,以白衣观音的造型最令人肃然起敬。白衣观音身穿白衣,呈坐姿,左手持白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左手所持白莲花,是救苦救难的用具,右手作与愿印,是有求必应的观音赐福人间的手势,而身穿白衣,表示观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而且,据说观音接引善男信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必是身穿白衣。所以站姿而立的白衣观音,那慈祥面容的表达和形态的舒展包容,给人一种大爱的精神关怀,时时传递着温煦的安全感和平静的寄托感,成为诸多观音形象中最美的造型。
2.1.3.综合美
事实上,玉雕的工艺美不可能是单一的,玉雕是门综合艺术,为了增强美感,必然会动用多种多样的工艺手段,造成一种综合美。
一是视觉美。玉雕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其三度空间的实体性是其他一切种类艺术(包括二度空间的绘画)所难以企及的特殊属性。这种属性使观赏者以不同角度和距离接近玉雕形象的时候,从不同侧面得到不同的美感享受。如圆雕玉器,通过质量表现气势,通过面的起伏和线的变化表现细节,观者可环绕圆雕作品从任何角度欣赏。浮雕则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立体形象,利用透视、错觉、实影造成较为虚拟的空间效果,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场景。圆雕和浮雕经常同时出现在一件玉雕作品上,相互衬托,穿插运用,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是触觉美。雕塑由于它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③对玉雕来说,这种特性更明显。人们常说的“手感好”,就是一种触觉美。当我们摩挲着一件工料俱佳的玉雕精品时,那晶莹圆融、温润柔美的感觉,会引起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你甚至可以从美玉那清晰油光的毛孔,感到无时不在的轻柔的呼吸,虽炎夏而感透肤沁凉,虽严寒犹觉温心之暖。
三是装饰美。玉雕中有“装饰玉雕”之说,即基于客观事物,通过概括、夸张、提炼等表现手法,注重观者对美的体验和享受。装饰美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美,常表现出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美等。以民族文化重要源头的玉器纹饰来说,就是伴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如谷纹,就是以稻谷的形状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纹样;云饰是古人以天上云彩为描写对象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装饰纹样。还有一种抽象纹饰,如涡纹、饕餮纹等,装饰作用更为明显,体现出强烈鲜明的装饰美。
两千多年前先秦古籍《考工记》就强调工艺品应“材美工巧”,好的玉雕作品既要突出玉雕的材质美,还要运用玉雕工艺强化玉雕的美学价值。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玉雕工具的改进,人们对玉雕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中国书法、中国画中的谢赫“六法”④和“平远、高远、深远”散点透视法,⑤以及中国园林构筑技法等中国传统技法外,玉雕大师们还融入深景、中景、近景等现代美术的透视方法,运用阴与阳、空与实,疏与密,方与圆,线与面等现代美术理论及当代摄影技术,还借鉴西方艺术中解剖、透视、构成等知识,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美。
2.2.营造玉雕的意境美
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玉雕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审美理想境界——意境。意境是作品中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那么,作为玉雕作品,如何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呢?
2.2.1.立意美
玉雕作品是通过“审玉——设形——治形——传神”的过程,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也就是说,经过审玉,也就是相玉,设计构思出借此玉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感悟的艺术意境,很多玉雕大师都说玉是有“灵”的,玉雕家要给玉以“魂”,也就是创作者的精神和理想,这块玉才有了“灵魂”。⑥应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能读懂“玉的语言”的玉雕家,才能将自己主体内部的意与境与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谐和,创造出立意精湛的佳作,呈现出一种立意之美。
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意境是历代画家追求的目标。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把意境称为“立意”,⑦也就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手法,⑧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高度融合在一起,“留白”就是“立意美”的典型体现,“留白”是中国画创作中一种构图方法,讲究“意到笔不到”,虚实相互张弛有度,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南朝画家马远,在绘画中总是留有大面积空白,善于以简胜繁、虚中寓实,故有“马一角”之称。他的《寒江独钓图》,以大面积空白作背景,只画一叶孤舟,一老翁俯身垂钓,四周几笔微波,恰有烟波浩淼之感,点染出江上寒气肃然的气氛,塑造出耐人回味的意境。
玉雕创作也必须用“留白”之法创造意境。人们常说的保留素面,就是玉雕创作中“留白”的手法。如果都是满工满料,不仅玉质表现不出来,而且因为没有虚实变化,就失去了艺术的节奏与生命,也就失去了艺术魅力。所以,高明的玉雕艺术家,总是要保留一些浑厚的大块面,也就是“留白”,让玉料与生俱有的糯性、温润性展露出来,保留充分的想象空间。有件立意极佳的白玉摆件,从题目《静思》出发在椭圆形玉料上方,雕出沉思状态的佛首;下端,雕出手拈佛珠的佛手。中间则是一片空白,仿佛茫茫的宇宙。佛祖心无旁骛,似在思索着宇宙及人间的真谛。⑨在当今浮躁的喧嚣尘世,这件玉雕可谓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2.2.2.创意美
创意也就是创新,创意美是玉雕作品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玉雕发展的灵魂。正是有了传承创新,才创造了中国玉雕数千年的辉煌。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则最多只能是个工匠,成不了艺术家。
大胆的立意推动了新颖的创意。只有作者被某人某事某物深深感动,才有了想法,才有了创意。艺术珍品《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 ,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刻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仅此“七最”,即可说明其创意是多么震人心魄!此创意来自乾隆和玉匠被大禹治水的功德所深深感动,传古王圣迹并垂裕后昆。
玉山产于叶尔羌密勒塔山,高224厘米,重5300多公斤,形体高大,无以伦比。这样一块白玉之王,只有雕成大禹治水的壮美图景,才能与之相称。大禹治水是一种英雄的创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大禹治水足迹遍九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是一场具有广阔空间的社会实践活动。玉山子本身体质的大,它所反映的场景的大,它表现的人的力量的伟大有机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崇高美的意境。
既要表现大禹治水的伟大创举,就要有大气魄的创意手段。作者用剔地起突的雕琢法,按照“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法则,运用高浮雕、圆雕、透雕、阴刻、阳文、抛光等各种雕刻技术汇集于一器。其间遍布立雕山水人物,山峰突兀,洞壑密布,流泉飞瀑,古木苍松宛如天成。峰岩峭壁上,成群的民工,有的用锤钎凿岩,有的用镐刨石,还有的用杠杆提石打桩,好像古代开山治水、疏河导洪操作技术的大汇演。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山巅浮云上还雕有一个金神和几个雷公形象的神怪,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幻想能借助雷电来开山爆破的大胆设想,给这件现实主义作品增添了浪漫注意色彩。
《大禹治水图》山子不仅是内涵丰富壮丽史书,也是件充满创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玉器走向全盛的重要标志。乾隆帝题诗曰:“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2.3.风格美
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独特面貌。
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从这样的作品中发现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美。对于玉雕作品来说,风格美是意境美中的较高层次。
正如“—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样,⑩一代也有一代的玉器风格,数千年的玉文化史,有过史前、殷商、汉代、盛唐、清代等几个发展的鼎盛期。史前玉器手法古拙,韵味稚气,有着十分浓厚的神秘色彩。其中红山文化玉器通体多为素面,制作手法简练。良渚玉器则以深沉、严谨见长,庄严神圣而令人生畏。殷商玉器出现礼制化风格, 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意手法。殷商玉器数量多,体积大,纹饰繁杂,线条流畅,兼容并蓄,去粗存精。汉代玉器吸收自由奔放、放荡不羁的楚文化传统。在艺术上形成轻逸脱俗、自由浪漫的特色,显示了雄厚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整气形象充满动态和灵气,具有鲜明个性化特色。唐代玉器将同时代金银细工的精巧别致,雕塑艺术的豪迈饱满和绘画艺术的细致入微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写意的手法,以圆雕、浮雕表现作品的外围轮廓,以较粗的阴线体现神韵,开一代玉雕之风。清代玉雕不仅吸收传统线刻、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还和先进的绘画雕塑工艺表现手法有机结合,选择性地吸收西域、伊斯兰玉器的长处,形成“细、秀、古、雅”的精致工艺和艺术风格。玉石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均达到中国琢玉最高水平。不同时代的玉器艺术风格是玉器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时代风貌,体现出一种时代的风格美。
一地有一地之风格。当代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中,北派玉雕淳朴庄严,风格浑厚,高雅端庄,技艺精湛;海派玉雕精致细腻,风格严谨、灵巧、流畅、明丽,抒发出海派的清新活泼气息;扬派玉雕制作精细,造型秀美,洒脱飘逸,尤以大型玉山子为佳,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儒雅气息,南方玉雕格调新颖,擅镂空技艺,尤以雕琢立体装饰摆件著名,作品玲珑剔透,情趣盎然,风格成为风格类型就是艺术流派,而流派的形成就是一种艺术成熟的标志,所以,体现流派风格的玉雕作品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3.结论:乐成人美----作品美的精神内核
玉雕作品美的核心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文精神。是创造者精神世界的一种延伸。玉雕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密切相关。所谓创作个性就是玉雕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显著特征,并通过创作的玉雕作品表现出来。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玉雕所具有的风格美,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是不可复制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以上我们从工艺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内容美)两方面概要论述了玉雕作品如何塑造美感的问题。但有些观点在论述过程中总觉得不够成熟,不够到位。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
注释:
1.参看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786页。
2.参看罗伟国著《语说观音》第23页。
3.引自《罗丹艺术论》(沈琪译)第六章。
4.引自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第777页。
5.引自张安治著:《郭熙》第20页。
6.参看电视系列片《盛世美玉》,深圳市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出版。
7.引自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138页。
8.引自宗白华《艺境》之《〈艺境〉原序》。
9.参看余伟理编著:《中国玉雕——苏州名家名品》第7页。
10、引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佛雏校辑)第176页。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杨伯达著《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7.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8.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出版。
9.王国维《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0、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姚士奇《中国玉文化》,凤凰出版社出版。
12、方泽《中国玉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很多前辈和朋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本论文的构思、框架和理论运用给予了许多深入的指导,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建议及相关文献资料。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