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玉雕大师 > 黄罕勇
  • 一段脊椎骨引发的突围
  • 收集整理_闻道 / 4月23日
  • 黄罕勇,一位风格独特的海派玉雕大师,近几年遍获行内各种奖项。在2010年上海神工奖评选中,他的一件白玉辟邪兽打破传统立意,荣获“创新金奖”。巧合的是,在2011年神工奖举办的同时,上海电视台纪录频道《风言锋语》播出了由孙敏与马未都共同作为嘉宾录制的关于和田玉的系列节目。其间,马未都仔细把玩这件带有脊椎骨的作品,认为此作品立意坚定,传统之中体现出新生,那么,以这段脊椎骨为标志的这一代玉雕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收藏·趋势》:我想知道神工奖所强调的玉雕创新,您是怎么理解的。

    黄罕勇:我觉得关键还是海派意识,也就是海纳百川,把很多地方的文化、技艺融合在一起,把它变成新的东西。创新不是完全推翻过去的东西,而是改变。玉雕的创新不能乱来,在这个行业里的人都知道,玉雕和木雕、石雕、雕塑等是有区别的,玉雕的创新也要体现在玉雕方面。

    对我而言,创新就是把思想性的东西加进去。因为明清以来,玉雕都是以表现工艺为主,像乾隆时期,都是讲工艺如何精湛……到了当代,玉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模仿古人,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在近几年来,受各种文化的影响,玉雕行业和玉雕作品才产生了一些变化。

    《收藏·趋势》:关于辟邪兽的那段脊梁骨,好多人都在揣摩,到底意味着什么?

    黄罕勇:我个人比较喜欢直截了当的感觉,也比较强调视觉冲击力。平时我喜欢古典西洋画,它表达的东西比较直观,但作为一个玉雕行业的人,我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意境也要去讲。实际上,玉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情柔和的话,玉雕的线条会秀气流畅,粗旷豪爽的人,玉雕线条可能就会比较犀利。我个人比较喜欢直白,一眼就看到效果。

    像这件辟邪兽的题目叫做《佑生》,是一件带有思考性的作品。它从正面看就是一个传统辟邪兽的头部特写,其变化是因为头部后面一段脊椎骨的出现。在传统玉雕中是不会这么直接表现解剖学的。传统玉雕讲究吉祥寓意,像如意、灵芝、祥云之类,但我所表现的是一个已故的神兽,就像是标本一样。《佑生》,也就是祈求,保佑生命的意思,这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吉祥方式的表达,冲击力不够,一件只表现工艺的作品,很难触动人去思考,所以我就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

    《收藏·趋势》:神兽的形体外貌没有变,但是思考方式完全颠倒过来了,我们平时要是摆放或者佩戴辟邪雕件的话,都是求辟邪兽保佑,而这件作品的思维方式翻了过来,我们要保护辟邪兽?

    黄罕勇:是要我们保护它,你保佑它,他才能保佑你。这也正是当代人要思考的东西,可能懂这个的人,一点就通。这里面需要一点理解。我有位刚相识的朋友于丰也,看他的作品,像《一念之差》,所表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你看了以后会理解,一念之差,可以使人善良,也可以使人被心魔左右,在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这种纠结。

    《收藏·趋势》:我也注意到于丰也的另一件作品《残佛》,按照他的解释,他认为他这件作品在提醒人们,不要注重佛的表象,而要把握佛的精髓。

    黄罕勇:《残佛》表现了于丰也在艺术上的独到理解。像这样的作品,已经不是工艺品,而是艺术品了,它是纯粹的内心的表达,在这里面你看不到一点沿袭或者抄袭的痕迹,有很浓的原创气息。

    《收藏·趋势》:玉雕是有渊源的技艺流传,继承与沿袭还是比较普遍的。

    黄罕勇:是的,一方面,现在很多玉雕就是顺着过去工艺品的路子走,好工艺加好材质,毕竟老祖先留下了几千年的玉文化传承,社会对这种方式也比较认同,这也符合商业性,接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玉雕也需要发扬光大,增加艺术理解和时代精神。我想,当代玉雕是时代的缩影,在玉雕作品中添加当代文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注释:

    1.参看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786页。

    2.参看罗伟国著《语说观音》第23页。

    3.引自《罗丹艺术论》(沈琪译)第六章。

    4.引自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第777页。

    5.引自张安治著:《郭熙》第20页。

    6.参看电视系列片《盛世美玉》,深圳市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出版。

    7.引自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138页。

    8.引自宗白华《艺境》之《〈艺境〉原序》。

    9.参看余伟理编著:《中国玉雕——苏州名家名品》第7页。

    10.引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佛雏校辑)第176页。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杨伯达著《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7.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8.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出版。

    9.王国维《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0.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姚士奇《中国玉文化》,凤凰出版社出版。

    12.方泽《中国玉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很多前辈和朋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本论文的构思、框架和理论运用给予了许多深入的指导,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建议及相关文献资料。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