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开发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从生产工具(土斧)到装饰品的发展过程,最后被皇宫贵族确定为帝王用玉。现在又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人们装饰美好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从夏到清代的4千多年,新疆开采和田玉9968吨,解放后的1957句到1995年的近40年,共采玉9459吨。近年来每年采玉约100~300吨不等,其中仔料年P15~20吨。可以说和田玉的开采具有一定的规模。
和田玉器的加工,随着和田玉器市场发育和繁荣,也逐渐地发展起来。乌鲁木齐、和田、且珠等地的玉石雕刻厂已经大批建立,粗略估计,疆内的加工量已占到原料产量的20%以上。和田玉的原料和玉器销售市场,发展形势更是喜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玉器市场和专卖店.可以不夸张地说是星罗棋布。乌鲁木齐已经成为和田玉原料和玉器的主要集散地。
在和田玉开发利用的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下面就个人所看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跟大家商量。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证。
一、关于和田玉原料的管理问题
根据《中国和田玉》的研究,从塔什库尔干向东经叶城、皮山、和田、于田到且末、若羌一线.东西长1100余千米和田的范围内,目前已找到成形的和田玉矿20余处,资源量达21,28万吨。和田玉石矿随着地勘工作的深入,不断被发现。如果按年采300吨计,可开采近千年。资源情况是非常乐观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对和田玉原料的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和田玉的生产和销售,并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有计划、统一管理和经营。和田玉原料同其他矿产一样,属于国家的财富,为国家所有。玉石由轻工部负责统一开采和销售。按矿产资源法,经批准开采出来的玉石,由轻工部根据计划统一分配调拨,不准私自买卖。价格也是按质论价,公平作价,统一定价。供需双方签订产销合同,和田玉产在新疆,其矿山建设、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等,统一由自治区轻工厅归口管理,具体由新疆工艺美术公司负责实施管理之责,各地、县由二轻局管理,对和田玉的开采有明确的规定。无论国有和私人,必须经过批准。分散的零星资源和国家指定的废弃的残留矿体,才允许取人挖掘,但事先必须办理采矿许可证。对分布在河流和农田的零星玉石,允许个人拾捡。个人采得的玉石,由轻工厅指定的收购单位统一收购,不允许私人贩卖。玉料由自治区轻工厅组织分配。各玉器厂和加工单位,不允许自行收购和私人购买玉石。调出新疆的玉料,必须持有新疆工艺美术公司签收的玉石出疆许可证。否则,有关部门将予以扣留。这些管理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加强管理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管理办法都被破除了,各地的玉石收购站相继撤消,玉石原料管理办法出现了无序化的情况。千百年来,在玉龙喀什河和喀喇喀什河流域,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一直守着两条大河,踩玉、捞玉。现在用挖掘机,在河床上挖玉、在河床中采玉队伍多达数千人。在民间自发形成了收购网络。最辛苦、风险最大的是直接开采者,而收益最大的都是那些玉石贩子。他们从开采者手中收购各种仔料在当地或贩运到乌鲁木齐、北京、上海、扬州及河南镇平等地销售。据了解,现在和田地区贩卖玉石者资产在百万元以上者,有数百人,千万元以上者有数十人。他们盖了漂亮的楼房,买了高档的小汽车。这些人是先富起来了,而和田地区仍是一个贫困地区。
这些玉石贩子贩卖玉石,都是地下交易,国家得不到任何好处。资源变成了商品,国家的财富国家理应得到一定的回报,最起码应该收取营业税吧。
我们不能看到国家的财富白自流失。建议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工商、税务等部门,在总结玉石管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新的管理办法,使新疆这块优势资源的开发既富民,又富国。“富了和尚穷了庙”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为了使玉石原料的地下交易改变为公开交易,在国家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之前,作为权宜之计,有人建议在和田市或乌鲁木齐市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开的玉料拍卖会。由中介组织、拍卖公司组织货源、联系买家,公开竞价拍卖。成交后照章纳税,这样国家和个人都能得到好处。这不失为可试行的一种办法。
二、关于建立和田玉原料供应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的问题
新疆从历史上看,都是和田玉原料的供应基地。清朝以前,宫廷用玉专门派人到新疆来采购,运到内地加工。清朝兴盛时期,新疆和田、喀什地区的玉矿,由清政府控制,需用玉料则派人上山开采或沿河寻找,老百姓不得随意采玉。官府采到的玉料,通过“玉石之路”。东运到北京、扬州等地加工,制作成玉件,供宫廷享用。
解放后,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和田、喀什等地区及且末、若羌县,组建了玉石矿或玉石收购站,收购采矿者的玉料,然后由自治区工艺美术公司按各地申报的计划进行分配,调拨。内地各省市区玉器厂,凭自治区工艺美术公司出具的玉石出疆证携带所调拨的玉料出疆。
当时新疆境内仅有少数几家玉雕厂,规模较大的新疆玉雕厂,组建于1964年。和田、且末等地基本上没有像样的玉石加工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乌鲁木齐、和田、且末等地,相继成立了规模不等的玉石加工厂,利用地产玉料进行雕刻、加工。
尽管如此,新疆的和田玉原料,仍然以在内地加工为主,本地所用的原料不足年产量的200A,,其中仔料和优级白玉占了主导地位。一些大料和特级料,则由新疆企业委托内地的玉器厂加工。到目前为止,新疆仍然是和田玉原料的供应地。
这里特别要提到,河南南阳地区的玉石加工企业,为新疆玉器市场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走遍新疆所有的玉器销售店,哪一家没有南阳地区玉雕企业的产品?特别是中、低档的大众化的产品。因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他们。
玉雕业是一个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发展玉雕业,必然产生很好的安置效益,对解决待业人员的工作岗位将做出贡献。
玉雕业还是一个高附加值的行业。“玉不琢,不成器”。同一块玉料卖原料和卖成品价值相差悬殊。试想一块玉料,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变成一件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其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当然那些外形、皮色均好的仔料则另当别论)。因此要大力发展新疆的玉石加工业,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曾经提出要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和田玉资源,逐渐把新疆培育成既是和田玉原料的供应基地,又是和田玉的加工基地。
为实现新疆成为和田玉加工基地这一宏伟的目标,首先要大力培养加工(玉雕)人才。要选拔一批热爱玉雕事业,有进取心的青年,进行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打好基础,然后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独有的玉雕工艺技术。
新疆玉龙工贸有限公司与新疆宝玉石协会,新疆工艺美术协会联合创办的玉雕培训学校勒是朝这方面迈出的可喜的一步。这所学校将采用玉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学武工艺美术师猩创的速成学习方法,让学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玉雕技术。同时马学武先生正在探雾具有西部、特别是新疆风格的玉雕作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达到。
同时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人才。即各玉雕企业或有意从事玉雕加工的个人,选派部分有志青年去内地(北京、上海、扬州、揭阳等地)学习,也可以由几个企业联合邀请内地著名玉雕大师来新疆传授玉雕技艺,不断提高新疆的玉雕水平,创作出具有新疆风梓的玉雕作品。
我们这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上海、扬州、镇平等地的玉雕大师来传授经验,相信将给新疆的同行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我们相信,经过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新疆既是和田玉原料供应地,同时又是和田玉器的加工基地这一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和田玉通过深加工,将给新疆人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青白玉和青玉的开发利用
当前在新疆玉器市场上,白玉佩件、手把件,甚至摆件,几乎占满了整个柜台,购买者开口就要羊脂玉,而对青王、青白玉雕件则不屑一顾。这对销售商来说是一种误导,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误解。
其实,和田玉是一个总名称。按其颜色分为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几个品种。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只是化学成分略有差异,因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墨玉是因为其中含有石墨矿物所致)。作为玉来说,它们同样珍贵,当然羊脂玉、黄玉等因其产量特别稀少,“物以稀为贵”,因此显得更加珍贵。所以羊脂玉、黄玉的雕件价格特别高昂,而青王、青白玉雕件,因原料产量大,价格相对便宜一些,“做工”好的青玉、青白玉雕件,珍贵程度毫不逊色。如果你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参观,你会发现其中珍藏有许多传世珍宝,都是用青玉、青白玉雕琢的。最著名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青玉“会昌九老图”山子、青玉九龙瓮、青白玉环把杯、青白玉飞天佩等。元代维吾尔诗人马祖常就写道“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可见青玉也很珍贵。
一般来说,青玉、青白玉块度都较大,质地同样细腻。玉雕艺人对于大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容易施展其艺术才华,容易创作出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青玉、青白玉的玉雕精品,其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对于一般佩玉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青玉、青白玉饰品,只要“做工”精美,因其价格较低,适合大众消费,而不必追求白玉、羊脂玉。
据研究和统计,和田玉中的仔料,主要产自玉龙喀什河和喀喇喀什河,两河仔玉产量约占仔玉总产量的90%~95%。当今每年拾到和开采仔玉约15~20吨。其中工艺用的白玉仔仅为2.3吨,占总产量的15%左右,其余的为青玉和青白玉,还有少量的碧玉。山料的情况也是如此。据且末玉石矿历年的统计,白玉产量仅占总产量的IO~15%,主要是青玉,青白玉次之。叶城玉矿白玉产量不足5%一10%,其余也主要是青玉。于田地区白玉多一些,但也不超过其产量的30%。客观事实就是这样,青玉和青白玉是和田玉的主体,白玉的产量很少,达到羊脂玉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力开发青玉、青白玉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现在玉沅珠宝有限公司马进贵总经理用各种玉料开发的“错金壶”,具有维吾尔民族风格,很有发展前景。翰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丝路瑰宝——和田玉》真品集,独具新意,使用了新疆和田玉的各品种玉料。这些新的开发为青玉、青白玉的大量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相信,随着和田玉的进一步开发,将有更多的人佩戴物美价廉的青玉、青白玉雕件。更多的青玉、青白玉雕精品进入收藏家的宝库。
四、关于和田玉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田玉市场逐渐升温,至今仍然长盛不衰。主要表现以销售和田玉为主的专卖店,在乌鲁木齐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已经形成了友好商业圈、大十字商业圈,以及二道桥商业圈、南门商业圈,以及华凌市场等和田玉销售商群。乌鲁木齐已经成为和田玉原料和成品的主要集散地。另外,和田、库尔勒、喀什等地区也成为和田玉销售中心。
和田玉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基本上是规范的。2004年4~5月,自治区工商局对乌鲁木齐市珠宝市场150多家销售店进行监督抽查,和田玉器合格率达到93%以上,情况令人满意。总体来说,专卖店和大商场的专卖柜台,信誉度较好。旅游点和地摊则问题较多,主要是个别摊点以大理岩、石英岩及玻璃等冒充和田玉,这些问题通过普及和田玉的知识和开展行业自律、诚信教育,将逐步得到解决。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和田玉市场标价比较混乱,低折扣的情况比较普遍。市场上一个小小的白玉挂件,标价几千元,最后2~3折即可成交。这种情况对市场干扰较大,购买者如坠云里雾中。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和田玉到底价值几何?为什么标价那样高,而成交价又这样低?因此消费者购买时,不是先看饰品的质量、款式,而是首先看谁家的折扣低。这样既影响了市场声誉,也给销售商之间造成了不必要的磨擦。
当问及为什么标价高时,有些人振振有词地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诚然。“君子比德于玉”,几千年来,人们以佩玉为荣、为美,是由于玉具有坚贞不屈、纯洁灵秀、温润细腻、永恒稀少的自然属性,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另一方面,玉是一种矿产资源,它是不可再生的;玉雕品还在它设计的奇巧和工艺的高超和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玉是无价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玉饰品和原料,毕竟是商品。是商品它就是有价的,它就要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价值规律,如原料加工、销售、运作、管理的诸项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和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价格,而不能借口“玉无价”而漫天要价。
当前由于高档玉料(特别是白玉仔料)产量下降,价格上扬幅度较大,这是合理的。但其中不乏人为炒作,以致一些希望到新疆购玉料的人们望而却步。这无疑对市场也是一个打击。因止[必须要有一个“度”,才能达到买卖方双赢的目的,也才能使和田玉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这勃要求一些骨干企业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按照各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制定合理的价格,甚至可以实行“一口价”(云南昆明有些翡翠销售就做到了这一点),以稳定市场,取信于民。
五、和田玉的市场检测问题
当前为了规范市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对珠宝玉石商品,实行一物一证,即每件上柜的饰品,必须有质检单位出具的证书或相关证明资料。无疑,这一措施对净化市场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正像人们所反映的:在新疆玉器市场上,要买一件白玉产品很难,要买羊脂玉产品则满街都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没有一份可供操作的统一标准,是根本原因。新颁国标使用了和田玉这一名称,此外还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但这一标准并没有全面反映和田玉的实际情况,和田玉除了上述三个品种外,还有碧玉、黄玉、墨玉和羊脂玉,这些实际存在的品种,在“国标”中没有反映,因此执行标准很困难,这样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质检单位既执行标准,又不执行标准,执行的是有些品种,如墨玉和深色青玉,判断不确定时,使用和田玉这一笼统的名称。不执行标准反映在当前市场上大量出现的“白玉——羊脂玉”这一标准上不存在的名称。
其次,质检单位为迎合销售者的要求,自订标准,各行其是,羊脂玉是和田白玉中的极品。
《中国和田玉》指出:“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仔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以新疆此种为佳,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这是对羊脂玉最权威的定义。正因为其名贵,所以人们都希望得到。和田玉销售者为了自己的产品销路看好,要求质检单位对其产品出具“羊脂玉”的证书。质检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满足了销售者的要求。
质检单位也不是完全没有标准,他们也有自己掌握的内部标准。但这个内部标准执行起来就很难把握了。首先“白玉——羊脂玉”这个名称就很值得商榷。再说这个名称执行起来更是五花八门:白色的自不待说,灰色的、鸭蛋青色的,都可以定为“白玉——羊脂玉”。有时一批产品,先送A单位检测,一部分被定为“白玉——羊脂玉”,另一部分未被通过的,再送B单位检测,又能通过一部分,甚至全部都定为“白玉——羊脂玉”。这样就出现了新疆玉器市场上“白玉——羊脂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为改变这种混乱局面,制定一部分和田玉的标准势在必行。新疆宝玉石协会曾在自治区计委、地矿局的支持下,制定了一套文字和实物对照的和田玉分级标准。因为未获标准的业务主管部门的授权而未被受理。现在国家质检总局授权自治区质检局制定和田玉实物标准,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出台。
提高质检人员的素质,也是关键之一。质检人员应该本着既对销售者负责,又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进行检测,真正为珠宝玉器市场保驾护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小凤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刹住珠宝检测市场的不正之风,同时提出4项改进措施,即:(1)扭转质检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使珠宝检测和市场执法严格分开,真正做到公平、公正;(2)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珠宝市场检查打假的措施和方法,做到公开透明,合情合理,便于群众监督;(3)召开珠宝市场检查听证会,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公正形象;(4)吸取国外政府对珠宝市场的管理体制和办法的先进经验。这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质检单位也要自律,要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办事,杜绝人情证书,使珠宝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对当前和田玉市场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不一定正确,也很不全面,提出来跟与会专家、同行一起商讨,目的是为了推动和田玉这个新疆的优势资源产品的发展和繁荣。让我们共同来培育,使其根深叶茂,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