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和田玉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 郭海棠 / 7月29日
  • 郭海棠--新疆宝玉石协会会长

    此文发表于2004年5月

    和田玉,是中国的国宝,开发利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独特辉煌的玉文化,开拓了沟通东方和西方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前身),创立了世界独有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玉意识。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对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我就和田玉开发利用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和田玉开发利用的现状

    1.地质勘查

    现在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和田玉好是好,就是资源已经枯竭了。和田玉资源还有没有?这也是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和田玉》一书,按矿山类比法做了研究。在昆仑山西起喀什库尔干县城以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向东经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到且末县城南阿尔金山北麓的肃拉穆宁塔格一带,长1100多千米的范围内,已经探查和田玉原生矿产20余处,众多河流中还有籽玉。预测储量21-28万吨。“有关专家认为,昆仑山和田玉的实际储量应在300万吨左右”(据《和合玉器》)。这个数字是世界上透闪石玉中资源最大的。据了解,其他国家,如加拿大,透闪石玉资源量为10万吨,新西兰透闪石玉资源量为4.5万吨。

    新疆地矿局第十地质大队近年对和田地区和田玉资源量做出预测为4.7万吨(不包括喀什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中3处和田玉原生矿经过勘查评价,其储量为2.5万吨。按年采150吨计,仅这3个矿产地就可开采160多年。现有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随着地勘工作的深入,新的矿点(床)还在不断地被发现。

    2.开采情况

    目前和田玉的开采主要集中在巴州的且末县、和田地区的于田、皮山两县和喀什地区的叶城县等4个地段,规模较大的是且末和叶城两地,4地年产山料250-300吨。此外在玉龙喀什河中、下游及两岸阶地中,还开采籽玉,年产各种籽玉10吨左右,其中白籽玉占10%——15%。

    目前和田玉山料有计划形成规模开采的只有且末和叶城两地,其开采量达200吨/年以上,其他多为个体小规模开采。

    籽玉多数为个体开采,只有少数几家用机械开挖。据调查,每年农闲季节,和田地区有4万多人下河捞玉、挖玉、捡玉,其盛况可想而知,但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有的人可能一朝暴富,也有的人几个月可能颗粒无收,采矿难度是非常大的。

    3.加工状况

    新疆从古至今,主要是和田玉的原料供应地。加工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疆(特别是南疆)和田玉加工企业只有70-80家。一般规模不大,多者有20-30台雕刻机,小者只有几台机器,前店后厂的有20余家。

    这些加工企业,绝大多数为半机械化或手工作坊式地生产,完全自动化的生产企业,目前还没有。

    疆内玉石加工企业年消耗原料占年产量的10%左右,多数为质地较好的白玉山料或籽料。

    目前新疆市场上的玉器,主要来自河南南阳地区。这些玉器加工者,从新疆购进玉料,主要是青玉和青白玉,少量白玉,加工成新疆市场的畅销产品,再运回新疆批发销售。

    新疆还有一部分玉器经销者,收购一部分档次较高的白玉籽料和山料,送到扬州、北京、上海等地委托加工。这部分较高档次的玉器,市场上较难见到,大多是在加工过程中就被订购一空了。

    4.销售状况

    在新疆的和田玉销售企业,据统计约有300家。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100多家)、和田地区(80多家)、喀什市(20-30家)、且末县(20多家)、库尔勒市(15-20家),其他地区共约40-50家,年销售额约1.65亿元(2000年统计数字),占国内外市场和田玉销售额的15%左右。

    据中国宝玉石协会统计,截止2000年底,国际市场上中国玉器商品每年总交易额为100亿人民币(下同),其中和田玉器占10%,约10亿元。

    和田玉产品销售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玉器市场销售约50亿元,其中和田玉器为5亿元,产品覆盖20多个省、市区。

    和田玉在新疆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田玉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继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系统总结介绍和田玉的学术专著——《中国和田玉》之后,对于和田玉的研究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本次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将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形势非常令人振奋。

    二、和田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和田玉过去几千年的开发利用,只是极小的规模,甚至只是皇宫贵族享用的装饰品,普通百姓很少能接触到和田玉器。从夏朝到清朝的4000多年间,开采和田玉仅为9968吨,年均不到2.5吨,耳从1957年到1995年近40年间,共采玉9459吨。这些玉料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加工玉器供出口和国内供应外宾之用,只是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和田玉装饰品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和田玉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的发展,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前进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地勘工作程度低,多数玉石产地未作评价

    由于和田玉产地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中,交通、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加上地勘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玉矿点,除于田的阿拉马斯玉矿和且末的塔特勒克苏等少数矿产地进行过储量计算外,多数产地都未进行勘察评价,资源情况不是很清楚,这是制约因素之一。

    2.玉石开采规模小,技术陈旧,出材率低

    和田玉产地,由于山高、路险,每年只有三个月可以上山采玉,运输条件极端困难,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开采。目前开采山料,多数不是撬杠撬就是打眼放炮,这样开采出来的玉料,不是块度小,就是裂纹多,出材率很低,造成了资源浪费。尽管小料可以做小件,但毕竟不如大料价值高。

    3.产品加工追求数量,缺乏精雕细琢,影响了产品的价值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评价玉器的价值是“三分原料七分工”。目前多数企业都采用计件工资制,工人为了多挣钱,往往追求数量,而忽视了精雕细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价值,对高档玉料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4.销售市场尚欠规范,价格混乱,鱼目混珠影响了和田玉的声誉

    随着和田玉市场的繁荣,逐渐暴露出市场尚欠规范。首先表现在价格上,尽管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但毕竟它是商品,应该有适当的利润。现在的情况是,标价与成交价之间的差距太大,有的甚至不到一折就成交了。这样消费者就产生了疑虑:他想买的玉器到底值多少钱?使得人们不敢轻易购买。

    其次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劣充优。新疆市场上的玉器,多数为昆仑山、阿尔金山产的和田玉。但是少数销售点(特别是旅游点)以料器(玻璃)、大理石、石英岩等冒充和田玉,还有的将低档白玉当羊脂玉,使消费者受骗、上当,遭受经济损失,从而引起投诉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些给和田玉抹黑的事,极大的破坏了和田玉的声誉。

    这些都是制约和田玉产品市场繁荣的不利因素,需要大家共同来想办法予以克服。

    三、为发展和繁荣和田玉业而共同努力

    近几年来,中国宝玉石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推荐和评选”中国国石“的活动。经过新疆珠宝玉石界同仁和各地州各级领导的支持,通过推荐,几次筛选,和田玉被推荐为候选国石,进而成为中国两大美玉之一,距荣登“国石”宝座仅一步之遥。这是和田玉的荣耀,也是我们新疆的荣耀。

    但是,和田玉要问鼎“国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摸清和田玉的家底,搞清资源状况。

    搞清资源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单靠政府投资,开展地勘工作,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可以采取政府投一点,有实力的企业集一点,还可以引进外资,多方集资。一方面开展地勘工作,在有远景的地段同时可以进行开采,这样各投资方很快就能得到回报,然后采取滚动的方式,不断勘查、开发,既摸清的家底,同时又通过开采原料取得了回报,一举多得。

    对玉料开采来说,开采砂矿(籽料)比较简单,只需剥离覆盖层,在砾石中直接找玉。山料开采则较为复杂。为保证玉料的质量和最大的出材率,需要引进国外(如新西兰)的开采技术,用切割的方法开采玉料,以提高回采率。

    其次,要使新疆成为和田玉原料供应地和玉器生场地并重的基地。

    历史上新疆一直是全国和田玉原料的供应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乌鲁木齐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玉石雕刻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到现在,规模仍然不大。据统计,全疆的玉雕企业,年消耗的玉石原料仅为年产玉料的10%-15%。

    为了提高和田玉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率,发展和提高自治区范围内和田玉的加工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比如说,一公斤一级白玉原料卖原料,扣除成本,纯利润也就是20%左右。如果将这一公斤原料,加工成为玉器(当然是由熟练的工艺师来设计、加工),据测算,其纯利润可以提高3-4倍,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要发展、提高和田玉的加工业,首先要培养一批会设计、善雕刻的技术人员。新疆现有的加工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培养加工工人,一是由现有在疆的师傅,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年轻人。其二是选派一批上进心强,勤奋好学的青年人去北京、扬州、上海等地,学习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工艺风格和雕琢技术。通过他们的开发创新,形成南北融合的、独特的新疆风格,为发展和繁荣新疆和田玉器而独树一帜。

    发展新疆的玉石加工业,初步设想,能达到消耗目前年产玉料的50%,就能实现初步目标。到那时候,和田玉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率,就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5倍以上,年增收5-7亿元。

    这样既发展了新疆的玉雕业,又能保证兄弟省区对和田玉原料的需求,可谓两全其美。

    第三,拓展流通渠道,规范玉器市场,维护和田玉的美好声誉

    和田玉器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港台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和田玉收藏家和爱好者,但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艺术还很不相称。为使和田玉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拓展流通渠道。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消费者介绍和田玉辉煌的历史,高规格的文化品位,精湛的艺术内涵,精美的质地,以及装饰收藏的增值价值,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和田玉,认识和田玉进而喜爱和田玉。我们这次研讨会,就是一次具体的宣传活动,还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推介和田玉,使其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生产加工的和田玉器,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扩大和田玉器的影响,自治区和各州(特别是产玉的地州),在对外交往中赠送纪念品,建议选择和田玉器。

    发展和繁荣和田玉市场,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如前面所讲的,当前市场上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新疆宝玉石协会将会同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国宝协在珠宝界展开的“放心店”活动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整顿。届时将表彰遵纪守法的合法经营户,打击和惩处进行价格欺诈,以假乱真,以劣充优的违法经营者。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罚得他倾家荡产,以保障和田玉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维护和田玉几千年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田玉作为新疆的特色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在正确政策的扶持下,必将成为大有前途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产业。希望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特别是起步阶段,资金上给予扶持也是必要的。

    我们这次和田玉研讨会,选在和田玉的故乡召开,意在进一步提高和田玉和和田地区的知名度。和田玉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是采矿业、玉石加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安置效益大为提高,这将大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次大家来和田,可亲眼看到,和田地区不仅是和田美玉的出产地,还具有维吾尔族族民族特色的地毯和丝绸,还有近年来开发出来的石榴酒和玫瑰酒。这些都是勤劳的和田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

    同志们!通过这次和田玉研讨会,各位的献计献策,将促使和田玉业朝着更规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业内人士的共同呵护下,和田玉这株耀眼的奇葩必将大放异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