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典故出自《战国策》,说的是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该典故被后人用来形容招贤纳士,十分重视人才,渴望天下奇才到麾下共创伟业。
古人常云:良禽择佳木而居,贤臣择明主而事。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仁人隐士常常居草木之间,一番抱负难以施展;而立志建立不朽伟业的明主也渴望麾下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奇人异士。贤臣与明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演变出一幕幕值得回味的故事,从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待天下能人入麾下一展宏图,到刘备三顾草庐定三国鼎足之势,在中国文人特别是官场失意之人心目中,成为了一种君臣人格上平等,事业上互助之象征。
千金买骨之传奇,不在于千金之礼的富贵荣华,而在于君主对于千里马的真诚。从古至今,不论是国家运作,还是企业经营,在一个主心骨的四周都有一群忠心耿耿的骨干,这也是一个团队前行的车轮。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千金买千里马之骨而非千里马,更能显示出明主招贤纳士的诚意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那些官场不得志的文人对于明主的诚意可谓期盼了千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