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飞——新疆玉石雕刻大师
本文发表于2009年11月
玉赏
著名的哲学家桑塔耶纳在对美的哲学是一种价值学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真,美是理想的表现,美是神的完善之象征,美是善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善、美”。这是人们共同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至于谈到玉石,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和美紧紧地联系和融合在一起,成为美的化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可说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在古文献中经常会见到诸如“玉颜”、“玉成”、“玉面”、“玉容”、“玉液”以及:“书中自有颜如玉”、“美人如玉”等类的词汇。《说文解字》诠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者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系之方也。”故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正由于玉具有这些特性,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玩玉和收藏玉器,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要真正具体谈到玉器的收藏那就是一门学问了。古语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不愧素有“玉石王国”之称。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矛、刀、斧、铲、锛等一类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如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28件用玉料和萤石制作的璜、管、珠一类的装饰品,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在奴隶社会,即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又有新的发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新出现的有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常见的纹饰有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方格纹等,特别是当时玉雕阳文线条的出现,是技法处理上的一大飞跃。如1976年发现的河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人物长脸尖颔、大鼻,双目炯炯,抚膝稳坐,身穿云纹高领窄袖衫,腰束宽带,造型严谨,色泽晶莹,象征着奴隶主贵族形象,生动逼真。周代由于崇尚礼制,礼器的大小和尺寸都标志着奴隶主贵族内部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礼制。据《周礼·考工记·玉人》载:“玉人之事,缜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伯守之。”周代在玉器上着意进行精细雕刻,严谨工整,线条较商代婉转自如,且渐繁杂,如人形、龙兽、鸟禽之类的眼形,在商代为“臣”字眼的原有风格上又将两端线条接长,使其为似是而非的变形的“臣”字眼,这是周代玉雕工艺在掌握线条变化规律上的一个重大成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雕工艺走向精益求精,品种日益增多,如玉璧纹饰出现阳线和阴线交错的技法,纹饰更趋繁杂,有卧蚕纹、谷纹、联云纹、鸟首纹,同时还出现浮雕和透雕技法。
两汉时期是玉器品种大增时期,其玉雕出现心形佩、龙形佩、玉人、动物等玉佩。如1966年陕西咸阳汉代遗址出土的玉天马,玉质晶莹,造型奇特,骑马者为高鼻,尖额,肩臂生翼的羽人,左手按住马领,右手执灵草,玉马张舌露齿,双目注视,四腿健壮有力,呈向前奔腾状,既有“天马行空”的构思,又有威武雄壮的气势,雕功庄重简洁,玲珑剔透,可为两汉玉雕精品。
唐代,玉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对衰落后又有所复兴。由于唐代佛教盛行,除有玉雕佛像外,还出现玉带方饰版、梳子背等图案,大量吸收花卉、鸟兽、虫鱼、人物为主要题材,既繁且广。如这时西域各族人为本摹作的玉胡人,以及由胡人与动物绘雕的立雕器。
宋元时期,实用器以玉杯、盘较多,纹饰以龙凤呈祥为主,同时还有马、羊、鸳鸯、花卉以及水中跳跃的鱼等图案的玉雕。
至明清时期,我国玉雕制作工艺发展到了顶峰。明代使用三层透雕法,纹饰为前代所不及,常见有松、竹、梅、缠枝花卉、麒麟、人物、鸟兽等纹饰,有些玉佩饰增添了“福”、“禄”、“寿”等吉祥寓意字样,品种也是多种多样,仅文具中就有玉砚、玉笔架、玉笔管、玉洗、玉砚滴、玉镇纸等。清代的玉雕工艺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更有新的发展,这时在玉材选料、加工、磨光等工序上更加讲究,雕琢得更为精细玲珑,令人喜爱。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图”玉件,就是一件天然形状的大山全身雕琢着各种事物,人物动作形象各有不同,有的肩负重担,有的引水入渠,有的推车运土,雕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逼真,是件价值连城的瑰宝。
总之,玉雕象征着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认为人类从发明工具的石器时代开始就产生了与实用价值并列的审美价值。马克思也说过:“从一个民族的武器、工具或装饰品,就可以实现确定该民族的文明程度。”从审美的角度上看,玉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因此玉雕的收藏价值是可想而知的。在玉雕收藏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它具有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二是要注意它的造型、纹饰、技法、玉色、玉质等方面,全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可偏废;三是要注意其主要特征,如动物造型的玉雕,龙纹中主要是看头部、眼部、爪部的变化,如民间有:“汉兽不回头,回头不到汉”的说法,值得借鉴。
最后,笔者还想在此赘言几句有关玉雕鉴定问题,鉴定一件玉器,除首先看它是否属于古玉和雕工是否精湛以外,还要看它的质地是否是玉?这是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当前一些古玩市场,甚至有些出售玉器的商店里,往往有以玻璃、琉璃、料器等冒充玉器的现象,稍有不慎,极易上当受骗。
怎样来区别玉和料器、玻璃、琉璃?概括的说,玉石是一种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矿物和岩石,其结构缜密、色彩鲜艳、光度明亮,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和韧性,这是玉石的最大特点。琉璃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成分,经低温烧制而成的含有铝和钠硅酸盐化合物的半透明体,因它在熔融状态时液体粘度小,稀薄易流淌,故名琉璃(即流离)。玻璃与流离相比,从外观上看,玻璃是一种透明物体,而琉璃是半透明硅酸化合物;从烧造工艺上看,玻璃需经高温1000℃以上烧制而成,而琉璃只需经8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另外,所谓料器(俗称“玻璃玩意”)今称“料制工艺”,主要产地在北京及山东淄博市博山一带,其外观晶莹如玉,玲珑精巧,逼真传神,色彩斑斓,其原料与玻璃基本相同,不过在辅料中加入了氧化铅、硝酸钠、纯碱等多种成分,因此它既有玻璃的特点,又有琉璃的成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如果我们能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之处,鉴别起来就自然得心应手了。
玉雕作品的品鉴方法
对和田玉成品优劣的鉴别,业内有“一目三看”之说,即: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凭一双眼睛,着重看质地、看颜色、看雕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真的考察:
1.看质地
这是和田玉成品鉴别的最主要内容。什么叫质地好?就是陈性《玉纪》中所言:“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一块好的玉,给你的感觉首先就应该像一块“凝脂”,像羊脂、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白玉与翡翠不同,翡翠要求鲜明光亮,光泽外射,而和田玉则要求“精光内蕴”,光泽蕴含在里面,就像一个人,气质内在而不外露。由于“体如凝脂”和“精光内蕴”,所以又使人觉得它“质厚温润”。这个“温润”是我们形容和田玉用得最普遍的两个字,很重要,所谓“温润如玉”,玉往往成为“温润”的代名词。“温”和“润”都是一种感觉,和田玉刚贴在脸上是冷冷的。但接下来的感觉很温和;“凝脂”当然有润的感觉,而不是干。“脉理坚密”是指它的质地结构坚实细密,反映在感性的认识上,一是外观很细腻,二是坚硬不吃刀。一块和田玉如果符合陈性《玉纪》中所说的这四个标准便是好玉,反之便是劣质玉。
2.看颜色
一般来说,在质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和田玉中以白色为贵,但颜色对于和田玉的重要程度,不及对翡翠来得这么突出,翡翠颜色相差一点,价值就是差别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白玉则主要看质地,除非是羊脂白玉,一般颜色相差少许不会有那么大影响。但不管怎么说,颜色终究是鉴别和田玉优劣的标准之一,即便都是白色,也要看白的程度和纯度,白中闪青或白种带灰,都会影响到玉的价值;白的不滋润,俗称“死白”,同样也影响它的价值。
3.看雕工
和田玉玉器的评价与翡翠工艺品的评价重点是不一样的,翡翠工艺品主要看它的“种”、“色”,它的雕工相对降到了次要地位;而“玉不琢不成器”,雕工作为评价和田玉器件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有时要超过“质”。
对雕工的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看:
(1)看工的新旧
由于和田玉开采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不同时代的玉器,做工也不同——纹饰不同,造型也不会相同,由此就可以判断做工的新旧,从而推断出作品的制作年代。玉器的年代越久,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越珍贵,珍贵的程度往往会超过玉器本身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时代、玉质相同的前提下,有工的价值肯定要超过素面的很多,例如同是汉代玉器,有的兽纹璧就要比素纹璧价值高。但是,人类早期曾崇尚过“大器不琢”的素面玉器,这种古玉的价值更高,也应该引起重视。
(2)看工的内容
雕工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和工艺水平的体现,它不仅可看出工艺师的才能与智慧,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凡是有创意,艺术张力强劲,或内容独特,讨口彩,为喜庆吉祥图案的,价值就高。
(3)看工的精细程度
做工越是精细,所下的功夫也越深,越费时费力,价值自然也越高。
除了质地、颜色、雕工三个要素外,玉器尺寸的大小、品相的好坏也是评判和田玉成品价值高低的标准。一般来说,在质地、颜色、雕工相同的前提下,尺寸大的总是比尺寸小的价值高;品相好、完整无缺的总是比品相差、有残缺的价值高。有些玉器,玉质雕工相当不错,若有绺裂,或有残缺,未免让人感到遗憾。残缺部位虽然可以通过雕工掩饰,但行家一眼便能看出。尺寸大小很容易判断,品相好坏要仔细鉴别,因为它往往被巧妙的雕刻掩饰住,这需要多学习多看多实践。
玉雕心得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自认为,玉雕创作一定要因材施艺,要根据原料本身的特质进行制作。在此基础上,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意。一次我买到了一块红皮的和田玉籽玉,料很好,朋友们建议我做老虎。其实,做老虎也可以,但这样就太普通了。我思考了几天,也没想好点子。一天,我拿着这块玉在灯光下照,发现里面有一缕缕黑色,很像狂草的寿字。我灵感立刻就有了。我利用这些黑色的纹路,在正面雕了个“寿”字,背面雕了一个八仙过海,作品名字就叫“福山寿海”,这是典型利用缺陷作文章的例子。
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尽量不重复。虽然近几年出了不少作品,但做出来一定是精品。玉雕的创作很重要,必须要有大胆的想法,如果没有成熟的构思,绝不会轻易动手。作品少并不代表缺乏创作激情和创意枯竭,只是对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任何对玉不负责任的做法都是不可容忍的。
目前,市场上玉料涨价很厉害,顾客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件好事。前几年新疆市场对工艺的要求很低,可以说是“九分料,一分工”,只要料好就行。顾客地题材也没什么概念。现在,这个情况慢慢有所改变。其实,在创作上即使慢些也没关系,一定要有出精品的勇气和态度,在技艺的提高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在新疆,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现在学习玉雕的新疆人越来越少了,很容易出现断档,这十年来带过的徒弟已经不下五十个,全国各地都有,但新疆本地的人却非常少。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吃不了苦,又嫌工资低,一般学徒一两年就走了。我曾到河南考察过,那里学习玉雕的学徒非常能吃苦,大冬天的在院子里雕刻,手冻得通红也没人叫苦。
我认为,师傅和徒弟是互相促进的,我希望所有带出来的徒弟都能独当一面,面面俱到不可能,但要有自己的特长。
刚回新疆的时候,我曾提出做新疆人自己的玉器,从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会坚持下去,要为新疆的玉器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同一块玉料卖原料和卖成品的价格相差悬殊,因此,要大力发展新疆的玉石加工业,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新疆不仅是原料产地,更应该成为产品的生产基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基础,需要新疆玉雕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