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发表于2009年11月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崛起、壮大或者繁荣、衰弱、灭绝,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外因的作用是不可回避、无法控制的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因为内因是是否能够保持长久有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从而来决定其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前景。所有的人或社会以及历史都是从诞生、成长到衰败,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新陈代谢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天经地义的、是恒古不变的。凡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事物都将被历史淘汰。任何辉煌的文明如果不吐故纳新、不接受新思维,没有创新意识作为动力,也会走向没落。由此可见,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从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从树上走下陆地的时候,为了生存、为了御敌、为了美,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开采、雕琢、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近万余年的历史。在上古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形成基本上是和宗教、图腾、崇拜物等部落标记相结合的。红山文化玉器突出的是玉器的质地和光泽,可能是由于琢磨工具的限制,当时玉器造型以夸张、变形及抽象的形象特点存在。“C”字型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特点。几乎同一时期的良渚文化的玉器造型就是以几何形为主体,改变了没有细腻的纹饰,取而代之的是纷繁复杂切精致的主体的纹饰和装饰纹、底纹。神人兽面纹成为良渚文化特有的装饰。
到了充满礼仪的商周时期,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玉器成为在那个时期重要的礼仪用器,同时也是贵族阶级显示权利和财富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个时期,贵族的大量需求使玉器的品种与数量空前的增多。出现了大量的浮雕、圆雕的动物和人物等作品。玉器一般以独特的几何图形勾连成面,形成特定的观念符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精神文化上的意义远大于写实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儒家学说在社会中、在当时贵族阶级统治者的地位及影响。玉器作为商品的出现,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玉器的造型富于变化,工艺趋向精致细微,不但在表现玉器的外在美,同时更注重表现人的高尚精神世界和自身的修养。逐渐将玉器人格化、思想化。时间的斗转星移,玉器的创作手法就逐步形成了写实与夸张这两条线路。这个时期的工艺更加成熟,题材和风格更加自由奔放,玉器的造型高度概括,对细节部分考虑较少,讲究的是整体效果。这个时期镂空器物明显增多,由于汉为楚国之后,自然是继承了楚文化,而楚文化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宇宙的奇异幻想有着无比的好奇。玉器在汉后期被神化到极致,认为玉乃天下山石的精华,食可以延年益寿,陪葬可以使尸体不腐,佩戴可以僻邪驱魔。最富有特色的也最为叹为观止的是殓具的金缕玉衣。
从隋唐到明清的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个时期的玉器就没有史前的神秘,没有商周的威严,而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逐渐的向多元化、普及化发展。从大到皇宫大殿时用的礼器,小至百姓日常的佩饰都有玉器的身影。这个时期玉器不再为皇家贵族所垄断,而逐步走向百姓生活,玉器的题材更加注重喜庆祥和及寓意吉祥的内容。玉器造型在表现手法上一改过去的图案化、抽象画、神秘化的轨迹,更多的是表现了生活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一些佛教人物。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综上所述,玉器从史前的抽象神秘到汉代玉器的洒脱、简括雄浑,再到唐玉器的富态及宋玉器的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华丽细致。这种演化可以说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审美的沧桑巨变,每个时期的玉器题材、造型都代表着当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这个时期反映的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现在随着人类文明和现在科技的进步,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逐渐多样。现代人在追逐前沿时尚的、大众的消费理念时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期待拥有自己独特审美意识的产品。现代人在选择消费和享受消费时,大多数一定会表现出彰显自己的文化修养、知识阅历、社会地位、审美取向等特征。更多的时候是以文化的价值来决策消费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现如今玉器工艺的审美取向却依然停留在明清时期,从事玉器雕琢的艺人依然在以回眸怀古,以仿袭前人为主的创作思想和制作手法来从事这个行业。由于这个行业隶属于手工创作行业,所以就决定了这个行业不可能有较高审美取向和审美修养的人来从事。当下从事玉雕制作的人多是在嚼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而从事玉雕制作的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从古到今玉雕行业基本上还是按照师傅传徒弟这样的体系来延续,极少出现有德才兼备的人士(这里的“德”指的是在艺术专业上的艺术性修养,“才”指的是在专业上的造诣)。从而在生产过程中的审美活动被逐渐剥离,行业中又没有注意对新型人才的适时培养,玉雕的工艺、题材、审美兴趣自然无法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和进步。玉雕的审美情趣守旧与老化,人才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局面,是现在玉雕行业发展上的最大的弊病。而人们对短线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使对玉雕工艺产品只利用不发展,只继承不创新。从而使现在的玉雕工艺在人才、表现技法、审美艺术等方面都背离了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
在玉雕这个产业中如果说外因上的如: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对玉雕产业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那么实质的问题就是内因的问题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其实关于如何继承传统、如何来创新,从古到今在艺术思想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每一位艺术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要继承传统,在从传统中突破出来。要做到“艺随当代”就是所谓体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性。在中国艺术史上或在世界艺术史上留有名气和地位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这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继承传统就是如何来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突破传统就是如何发展创新的问题。我们回顾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当时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来逃脱黑暗中世纪对人性摧残和素服的文化运动,从而开创了一代人文主义运动的先河,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场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后用传统来反传统,从而达到了创新的意义。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和其他文化形式或载体具有异曲同工的发展理念,但是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在玉雕行业中数千年来名家辈出,各种刀法、手段、构思结合起来,形成了悠久深厚的传统。后人要做,既不能无视于传统,也不可能无所创新。怎样在传统中卓然自我树立?倘若无所新变,则不可以称雄。但一味地追求新异而无视传统中的精华,则容易导致失败。并且传统越深厚,则创新就越艰难,因此在艺术创作的立场上讲,深厚博大的传统往往成为变革创新的负担。一切的艺术贵乎表现出时代的精神和作者的个性,这些精神和个性能够适当的发挥,正是构成未来的传统的一部分,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对待创新,我们必须要有全新的视角。即使是仿古,也要有出新的必要性。如果不在传统工艺生产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若干年后,我们将面对的是一段没有历史性杰作的空白。我们要留给后人的东西应当是文化艺术范围内的有时代性的作品,而不是唯利是图的世俗商品,为此我们能做且必须做的只有创新。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由于科技发展、社会日益形成全球化,从而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新生代们所关注的是对未来的创造和渴望,所以,在玉雕工艺发展中单一的回眸怀古的审美观念一定要更新。对一些仿古的生产,既要重视对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和提高,但是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审美和设计元素上。把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情趣融入到传统中,再去创作出新的工艺精品,这将是未来玉雕市场的主流和方向。然后,是人才的更新。从前那些身怀绝技的玉雕艺人,由于他们在知识、修养、境界方面有着先天的局限,就决定了他们在艺术内涵上的不足,限制了玉雕行业的发展。所以各种相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的美术院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一任务,要培养出既有精湛专业技艺,又要有较高的时代审美意识的审美情趣的接班人,使玉雕工艺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飞跃,让玉雕艺人更贴近真正意义上的美。
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是新时期对玉雕工艺的期盼和愿望。只有这样传统的玉雕工艺才能推陈出新,才能以其灿烂光辉承载古老深厚的华夏文明,随同社会的发展进入更高、更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