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博雅玉器总经理
本文发表于2009年11月
中国和田玉是玉之精英,在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称誉古今中外。以和田玉雕琢的中国玉器,具有独特的中国气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东方民族特色,在世界上被称为“东方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崇玉、敬玉的民族,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已经将和田玉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赋予和田玉仁、智、礼、义、信等人的道德属性。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包含着政治、道德、宗教、文化、财富等诸多内涵,通过创意设计和雕刻技艺将丰富的思想内涵以艺术表现的形式蕴集于作品中,作品表现的艺术性、文化性从而成就较高的玉雕价值。
一、玉雕精品的创意设计
1、原料的运用
和田玉原材料是玉雕工艺的基础,就和田玉而言不管是籽料、山料、山流水,只要质地细腻、温润都属好料,没有去过昆仑山,没有到过玉龙喀什河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采玉人的艰辛和玉石原料的珍贵,在对原料动刀之前,对和田玉的形态,绺裂、毛病都要善加利用或回避,所谓“挖脏去绺”就是这个道理。突出展现作品的玉质之美,是对玉雕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2.作品的创意设计
玉雕作品的创意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把大自然留给中华民族的和田美玉运用巧妙的构思,因材施艺、匠心独运,创作出有生命力、文化艺术内涵级高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对原材料的运用和设计,雕刻工作者都可用孔子的一句话“首德次符”。“德”对原料而言是质地,而对人而言则是品德,“符”对原料而言是表面的东西如色泽,对人而言则是其他方面。一个有品德的玉雕工作者不论他的艺术造诣的高低,而他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必然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才有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
现在的一些玉雕工作者,由于不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受利益的驱使,创作出一些没有思想内涵、庸俗化的作品,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倪伟滨先生所言:“一些做活的人把一头猪和一只猴子做在一起,起名为‘诸侯’,能升官发财。再如做一只鸡,一头大象起名为‘吉祥’……这是对玉文化的物质和对玉雕工作者的亵渎。”倪伟滨大师还说:“要了解现在的玩家、收藏家,玩什么、收藏什么,他们要买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精神,因此设计作品理论上讲是文化打前锋,每一件作品都要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要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新疆的马进贵大师的金银错玉雕作品就是一种体现。”同时他还说:“治玉人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盯在钱上,比如做观音,观音脸上没有钱,有的只是佛性,奶奶的慈祥和外婆的慈悲。再比如做壶,要有饮水思源的创意……”现如今的玉雕业发展势头很旺,但制造的人很多,创造人很少,和田玉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你在琢磨它的时候,它也在琢磨你,这是治玉者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话。当我们创意和琢磨一块温润细腻的美玉时,不要思考顾客如何评价这件作品,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这道坎过去了没有。只有对创作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懈地追求,对中国玉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才能激发治玉人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既富文化内涵,又具时代特色,同时又能传承历史玉脉的优秀作品。中华民族把优秀的人称之为德才兼备,立万事以德为先也正是治玉人创意作品的思想源泉。
3.作品的文化内涵
七千年的中国玉文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治玉人弘扬和创新的基础。一个优秀的玉雕专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当的绘画功底、造型能力和雕刻技艺外,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如历史、文学、宗教、民俗、典故等。笔者曾经见到一件作品,雕刻一直鹅和如意图案,问对方此作品作何寓意,答曰:“我如意。”我不解,后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先生,他说:“鹅根据它的特点和习性,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它的寓意应为不屈不挠的精神,居官不傲的品德,忠诚守业的卫士。”马进贵大师还说:“你看鹅头顶红冠,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你走到农家大院,当你是陌生人时,鹅就会勇敢的面对你不停的叫,所以鹅也象征着忠勇。”在上海我曾经见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吴德升先生的一件作品,竹椅上坐一贤妇,头略低似沉思、想念之态,做工非常精美,吴德升大师给此件作品起名为“盼”。作品的名称只有一个字,同作品的创意是那么的贴切,一个“盼”字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创意、雕琢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针对雕琢业和营销方面一些不健康的现象,许多治玉专家、大师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纷纷成立具有自己雕琢风格的工作室,他们追求雕琢技艺,呼唤诚实守信,建立健康和谐发展的和田玉雕刻工厂。几年一次的中国玉雕大师的认定活动及玉雕精品参加“天工奖”的评选更激发了许多新人的创作热情。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创作出创意独特、雕琢细腻的和田玉工艺品,如年轻的中国玉雕大师于泾先生的新作,具有现代题材元素的一件用和田黑白籽玉为材料的玉雕作品“5·12”把和田玉具有的深沉的文化内涵,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砖块、瓦片结合在一起,展现“5·12”汶川大地震的惨烈景象,将玉雕中的奢侈元素提升至公共意识的艺术形态,这正是和田玉玉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以玉雕的艺术语言讲述“5·12”汶川大地震题材的艺术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凝聚力和大爱无疆的高尚风格。
二、玉雕的雕琢技艺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必然是创意设计和雕琢技艺的完美结合,有了好的创意题材和设计,雕刻技艺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表述:这件活儿的创意挺好,活儿做的太粗糙。这件器皿的盖合缝不严,这只飞鸟做得太死板等等,都在客观上反映出玉雕行业中雕刻技艺存在的问题,一些玉雕厂包括大师工作室的雕刻技术人员在学艺不精的情况下出现跳槽或另立门户。记得又一次我向中国玉雕大师易少勇和瞿慧中两位先生讨教时,他们说,过去的玉雕行业拜师学艺都很有讲究,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一套完整的规矩可循,真可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尚玉乃品,师德为先。”现在一些大师工作室的大师除了用心去教弟子琢玉的本领外,还在考虑这个徒儿哪天不干了怎么办,因为一个徒弟要想把活做得基本到位,至少需要踏踏实实学习三年,很多大师工作室每年要背负学徒学业期间的沉重负担,压力也很大。
两年前,中国玉雕大师樊军民先生同新疆职业大学联合办学,成立玉雕专业,招收专科学员,进行国画理论、美术专业、玉雕技艺的系统学习,将毕业的科班学员输送到各个玉雕厂,再经过工厂磨练,将会成为玉雕行业的主力军,他们中的一些肯学习,有思想,懂艺术的学员一定会在玉雕专业方面做出成就,繁荣和发展和田玉玉文化。
世人识玉、赏玉、惜玉、爱玉、敬玉、崇玉。从中去体会中国和田玉博大精深的玉文化,这种伟大的玉意识及精神将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发扬光大,和田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高贵、坚不可摧的崇高品质,和田玉的品质就是中华民族的品质,愿和田玉的雕刻事业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在这里我引用毛泽东的词做为结束语:“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