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故宫!迷宫?
  • 北京青年报 / 8月15日
  • 从5月的“建福宫会所门”到本月的“私分票款事件”从一定案的“失窃门”到风波未平的“瞒报事件”故宫陷入舆论漩涡已超过三个月———

    如果不是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微博曝光,或许“建福宫会所门”会永远被紧锁在故宫的大门之中;

    如果不是网友龙灿的微博曝光,或许“宋哥窑被损坏事件”对公众来说会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

    如果不是“知情人”的曝光,或许“清宫屏风被泡事件”依然会停留在“内部”;

    如果不是《中国青年报》独家曝出《五件宋代书札拍卖之谜》,或许这五件书札与故宫的关系,永远不会被人问起。

    但是,恰恰是一个又一个如果,逐一成为了现实,使得故宫的一部部“迷剧”从五月演到八月,而且似乎依然没有结局。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宋哥窑损坏事件、清宫屏风被泡事件、宋代书札拍卖事件、私分票款事件……

    虽然主角都是故宫,但却牵涉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安全监管等多个部门,而暴露的问题也包括安保漏洞、文保事故等多个方面。

    部门不同,事件不一,但网友梳理这些新闻事件,却发现了“剧情”的共性: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隐瞒不报—举报揭露—继续隐瞒(或矢口否认)—舆论轰炸—认错道歉—内部处理—“?”。

    昨晚,记者发稿前再次登录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发现依然只有一条与以上事件相关的内容——《关于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坏事故处理结果的公告》,而其他事件依然只字未见。

    ?几重门?

    一起窃案因何引发三个月舆论风波

    5月11日,各路媒体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仁祥门外等待采访拍摄。当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展品失窃事件向社会以及香港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致歉。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在发布会上表示:“无论什么原因,发生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故宫博物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同时表示,网上所传有关故宫失窃现场照片不实,希望媒体和社会不予采信。

    ■到底有没有改建为私人会所?

    甚嚣尘上的故宫失窃案,似乎随着故宫的一句道歉走向了终点,但背后的质疑却依然未能平息——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博物馆之一”的故宫,作为有着“京城第一保卫处”的故宫,作为有着四层安保防线的故宫,一名“业余盗贼”是如何从深宫之中突破层层防线盗走9件展品的呢?

    5月11日这一天,故宫的发布会显然没有让媒体和公众“尽兴”。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17时44分,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微博上披露:听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

    舆论的焦点,再次被引入到故宫之中。事发后,故宫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没看到”,于是未作评论。此后,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表示,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完全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主要用于接待国际国内贵宾参观和举办文化沙龙、讲座等文博学术交流活动及举办新闻发布会等,不存在也不可能作为所谓的顶级富豪私人会所。其具体行政管理机构是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管理科,承担日常维护服务的是故宫博物院下属的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公司。

    建福宫到底有没有改建为私人会所,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公司成为了揭开事实真相的关键,但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公司并未在第一时间回应公众的疑问。

    5月13日,一位名为“不要脸爱面子”的微博博主爆料称,2011年4月23日,他与百余名长江商学院CEO班的毕业学员受邀参加了建福宫一会所开幕式。仪式结束一周后,参加开幕式的人均收到一份徽标为紫禁城建福宫的《入会协议书》。此后,博主“不要脸爱面子”接着公布了部分参加故宫“顶级会所”开幕典礼的富豪名单。这份名单包括电影、时尚、传媒、投资界等诸多知名企业家,共计10人。“不要脸爱面子”解释,之前促请故宫站出来认错道歉未果,促请参加者站出来“给我个台阶,没人理”是自己选择公布部分名单的原因。

    ■故宫表示已停止不当行为

    5月16日,故宫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回应建福宫会所质疑。在声明中,故宫承认受院委托承担接待服务工作的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院里审批,擅作主张,发放所谓入会协议书。故宫表示,已彻底停止这种不当行为,并称,尚未有任何协议书正式签署,也未为任何人办理入会。

    两天后的5月18日上午,一则消息再次将故宫推上风口浪尖——一直在微博上爆料故宫建福宫内幕的微博账号“不要脸爱面子”再次发力,称因怀疑有“内鬼”,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开除所有员工。也正是在此前后,故宫宫廷文化公司原市场总监甄妮第一次接受了记者采访。过去的十几天,对于她,对于建福宫乃至故宫,都是一波三折,瞬息万变。她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一句“我现在终于可以说话了”,似乎能反映出一周以来她的心情。

    5月17日,甄妮和自己二十多名下属一起失去了工作。

    甄妮透露,其实5月11日晚,就有朋友在微博上@她,提到芮成钢在说建福宫的事,但她并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想这个炒作星巴克、代表亚洲的人又在炒作了”。甚至那个周末她还第一次聚齐了市场部的所有员工聚餐,庆祝前一段工作的顺利完成。

    谈到这起事件,甄妮说“这是偶然也是必然”。但关于会所之事,甄妮有着自己的看法。提到《入会协议书》时,甄妮表示:“我觉得可能是一伙人在操作这个事情。包括网上传的所谓投标书,我们是有过那个想法,但根本就没发出去过。包括那个所谓的海外媒体广告宣传,我是市场总监,媒介经理是我在管,我的政策是从来不做任何广告。”

    在回答记者“你们招收赞助者的标准是什么?富豪吗?”这一提问时,甄妮表示:“参与建福宫的标准里面,从来没有富豪二字。一要守法;二要热爱文化艺术;三要在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四要热衷公益慈善事业……我们要吸收的是这样的人。”

    甄妮说:“有网民说我们只为富豪服务,我想说本来就没多少富豪,有参与的一些企业家也基本是儒商,他们热心文化事业,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是更应该鼓励他们做好事吗?不让他们把钱用在文化事业上,一定要挥霍掉才好?不管谁出钱来帮助修缮故宫,都是好事吧?难道不允许他们参与,就看着他们得不到保护?本来就任重道远,现在又要背负更多东西。真是我本将心望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我不希望故宫里有铜臭”

    5月之后,建福宫会所事件逐渐趋于平息。但与此前的窃案一样,依然有许多疑问不时被网民提及。关于建福宫最新的报道,是8月10日《国际先驱导报》发表的《建福宫花园修复者陈启宗:我不希望故宫里有铜臭》一文,文中陈启宗先生回应了几个问题,其中他表示自己曾在建福宫内举办过高规格宴请,“其实是可以用来宴请的。共同管理期间,每年都有两三次,我自己请客做一些国际性的活动。”

    在问及“与故宫共管的两年内,建福宫除了私人的宴请还有什么其他用途?”时,陈先生表示:“我就不知道了,我用的就是故宫允许我宴请的,每次就一个晚上,而且每一次都一定请故宫跟我一同做东,每次我都一定写信给故宫的领导,可不可以用?要是可以的话,可不可以也请你们出席?因为这是国家的地方。”

    ?几多事?

    铁定的哥窑受损与未定的多起瞒报

    7月30日19时07分,来自四川成都,署名“龙灿”的微博博主爆出猛料,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此人同时在微博中透露,此消息“是真的,我老师亲口告诉我”。此消息一经发布,刚刚因失窃案、会所门备受公众指责的故宫博物院被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但当日,面对记者提问,故宫方面表示:“也是刚刚通过微博得知此消息,目前院方尚未接到相关部门的汇报。”可一天之后的7月31日,故宫却发布情况说明称——“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7月21日形成了事故原因调查报告初稿。7月26日,调查组又专门就该报告进行了集体讨论。”由故宫的情况说明可以得知:故宫方面至少7月5日就已获悉此事,但直到7月30日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却依然不承认此事。至7月31日,发布情况说明时,离文物被损,已过去了26天。

    此后,故宫方面表示,已启动制订破损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修复计划,并通过央视公布了破损哥窑瓷盘的照片。但照片公布之后,网友纷纷对受损瓷盘进行了质疑,认为与故宫网站上那件公布的图片相比,两者完全不属于同一件瓷器。

    8月2日凌晨,最早爆出故宫瓷器门的网友“龙灿”也在博客中质疑,故宫公布的破损文物宋代哥窑为赝品,并提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调查组组长陈丽华女士,希望对方给出回应。8月2日上午,故宫博物院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绝不存在文物掉包或赝品之说。据介绍,目前故宫官方网站提供的“故宫藏品信息”中,唯一一张宋代名为“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藏品图片,并非此次惨被压碎的瓷器。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故宫藏品中,同一名称的瓷器不止一件,且用不同的编号表示,每一件物品尽管“大名”一样,但其形状、外观略有差别。故宫通过央视向社会公布的图片,才是此次真正受损的哥窑瓷器。

    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则称:“故宫同名的(藏品)有好多,但是编号不同,这是误传。”

    就在当晚,网友“龙灿”再次在博客中发帖爆料,称故宫近年发生4起文物人为损坏事件,导致多件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文物。事发后,故宫秘而不宣,未将有关情况上报主管部门。4日下午,针对此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未予正面回应,只称“所有事情该处理的都处理了”。对于故宫的回应,龙灿还表示:“故宫有哪件事件是真正的正面回复?除了打太极,你说哪件事情它是认认真真地在回复?”

    8月5日,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表示,故宫博物院正在核查网友反映的这“4起文物损坏事件”,情况查清后会尽快向社会公布,但至今依然没有下文。

    8月9日,网上一则关于故宫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消息称:据故宫内部知情人透露,故宫又有重要文物被损坏。此次故宫相关部门再次选择瞒报应对。消息中表示,出事的文物是由故宫宫廷部负责保管的清宫旧藏木制屏风。该屏风在文保科技部进行修复时,被水浸泡。事故发生后,文保科技部负责人在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对院方隐瞒不报。后因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坏被曝光,才将此事向院方报告。

    在这篇文章中,“知情人”表示“龙灿”爆料的四起瞒报事件“基本属实”。

    8月9日下午,故宫对这一“知情人”的爆料做出回应。故宫方面表示,相关报道已经看到,经核实,文中所指的这件屏风正在文保科技部进行常规修复和除尘,并未发生损伤。而3天之后,最先披露此事的财新网刊发报道称,故宫博物院对于此事的解释内外有别——他们对外称是“修复除尘”,对内则称是“水管破裂”导致喷出的水洇湿屏风。文章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8月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紧急召集副处级以上干部开会,院长郑欣淼在会上对近期有关故宫的几起热点事件进行了统一说明。在会议的最后,郑欣淼重点提及屏风受损一事。郑欣淼解释说,今年6月,这件屏风由宫廷部送到文保科技部修缮。7月25日晚,文保科技部水管破裂,喷出的水打湿了覆盖屏风的棉垫子,继而渗透棉垫洇湿屏风。次日上午,文保科技部发现出事后,对屏风进行了阴干处理。郑欣淼在会上表示,屏风被泡后外形看不出变化,文保科技部认为,文物没有受损。这个解释与故宫博物院此前对外界的解释大相径庭。此后,有记者向故宫博物院内部人士求证此事,得到的说法与财新网报道内容大致相同。

    关于披露故宫文物受损的初衷,龙灿表示:“其实我们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诉求,故宫还是应该学会以一种开放透明的态度对待公众的质疑。因为故宫内都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宝贝,我觉得越透明,这些宝贝越安全。”

    ?几许疑?

    踪迹难觅的宋书札和故宫私拍质疑

    和“龙灿”曝光哥窑瓷器被损事件一样,这起关于“故宫私拍文物”的质疑同样先起于网络。一则名为《故宫珍贵文物疑遗失》的网帖,令身处“多事之秋”的故宫博物院,因被指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而再遭质疑。

    该网帖引用著名文物鉴定家裴光辉的日记指出,故宫博物院曾于1997年拍得并收藏了五件一度流失海外的北宋珍贵书札,但该批书札于2005年再次“现身”文物拍卖市场,并以超过1997年购入价3倍的价格,被拍出易主。“故宫有何权利将当年动用公帑购藏的国有文物拍卖?”成为该网帖质疑的焦点。

    ■“故宫拍卖馆藏文物”?

    今年5月16日,一位名为“湘江渔隐”的网友发帖称,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曾涉嫌将其珍贵的馆藏文物——五件北宋名人书札交拍卖行“炒卖创收”。其质疑的主要依据,是裴光辉先生的《格古日记》。

    此后,《中国青年报》记者登录裴光辉个人主页后发现,2005年9月18日,确有一篇名为“故宫拍卖馆藏文物?”的日记。作者在日记中写道:“有件藏在心里数月的事,实在是不吐不快,但说出来必定令人吃惊: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否将馆藏珍贵文物拿出来拍卖?”

    日记原文称,“这五通书札,原为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藏品,后漂流海外。1996年国内藏家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50万美元购回,使墨宝荣归故里。1997年,这五件北宋名人墨宝出现在北京翰海1997春季拍卖会上,以总价682万人民币成交,得主为北京故宫博物院。”

    “令人奇怪的是:8年前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的珍贵文物,如今怎么又出现在拍卖行,并且以高出当年3倍多的价格售出?”作者在日记中质疑,“如情况属实,则是一起严重的违法事件。故宫应不至于利令智昏到了将馆藏珍贵文物拿出来拍卖的程度?”

    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网站上,记者查得在翰海1997年、2005年两届春季拍卖会上,编号分别为618~622及1367~1371的这五件北宋书札,其成交价均与裴光辉日记中所称的一致。

    为核实情况,记者联系到了上述日记的作者裴光辉。裴光辉告诉记者,日记确系自己所写,而日记中声称的“故宫于1997年购藏五件北宋书札,2005年又以卖主身份拍出”以及两次拍卖的详细价格等信息,“来源于我的故宫朋友和我自己的调查”。但裴光辉同时表示,此事已过多年,为慎重起见,需要再落实一下相关信息,“大约一周之内可以给出答复”。

    经记者查询,裴光辉曾任文化部直属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专长领域为器物、字画,著有鉴赏专著20余种,现为独立文物鉴定人。

    ■故宫是否“炒卖回流文物”?

    故宫博物院是否真如网帖中所说“炒卖回流文物”?

    记者致电故宫博物院公关外联科。该科室8月4日向记者回应称:“这五件宋代书札不是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此后,记者又致电两次交易的“中间人”——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希望求证1997年及2005年两次拍卖的买卖双方信息。但该公司一名张姓经理表示,依据《拍卖法》,“委托方和买方都是保密的”。但记者查询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的官方主页后发现,在2004年11月6日一篇题为“十年春与秋”的公司新闻上明确写道:1997年春天,北京文物公司从美国拍卖会上竞得北宋5件名人书札。该主页新闻写道,在该公司同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故宫博物院以660万元和170万元的高价,委托竞投到宋代五件名人书札和元代杨遵的《临张伯英二王四帖》。”上述新闻曾被新华网北京频道以《金融风暴中的拍卖》为题转载。

    2004年《荣宝斋》第3期上的《国宝回归话成就》一文中同样指出,这批珍贵的北宋书札在归国之后的首个“东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进一步核实信息,记者又查阅了故宫博物院官方主页,发现在“院史编年”下设的“历年文物入藏”中,1998年有“收购宋人书札5件”入藏。

    ■五件书札的去向依然不明

    当记者就此事向故宫博物院公关外联科询问时,得到的答复没有变化。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张经理也一直否认故宫博物院曾拍走过这五件书札。张经理还表示,这几件书札已被拍卖过多次,“拍卖一定是循环的,不管是谁买走的,我们从他手里要过来再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经记者多方查询,此五件书札的去向依然不明。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文物界专家均表示关注事态进展。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都表示,查清此事的虚实是第一步。

    截至目前,这五件书札的栖身之处,仍难以查询。而故宫方面最近一次有关此事的回应,依然是“故宫从来没收藏过网帖中所称的五件北宋书札”。

    五件文物的去向成谜,故宫的风波也依然没有平息。

    8月9日,披露故宫清宫屏风遭遇浸泡的财新网,刊发了题为《10万元封口费悬案》的记者手记。文章称,2009年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8月10日,故宫回应称,导游与故宫警卫人员私吞票款问题,故宫当年已协同公安部门进行了调查和处理。故宫同时称——“封口费的传闻不实”。

    从5月到8月,故宫陷入了一扇又一扇的“门”中。故宫到底有几座门,并不是一个谜,宫城设有八门,里面的门虽多,也还是能数得清的。但这座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有多少隐形的“门”,或许没人数得清。

    ■本报综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报道

    ■供图/CF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