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著译者:古方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标准书号:7-03-016009-6/K.999
出版时间:2005-10-19
责任编辑:闫向东
卷册数:大16开共15卷
字数:19200千字
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长盛不衰、大放异彩的“玉器之邦”。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原始先民就开始用玉料制作工具和装饰品,以后历朝历代更是将玉器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玉文化成为唯一一只与中华文明同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玉器在其自身发展的历程中,给世人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艺术品,同时,以它丰富的内涵、优雅的造型、瑰丽的图案、精巧的工艺、完美的材料,显示了中华古国文明的泱泱风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分15卷,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个别玉器到民国时代)。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玉器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
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鉴定方面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标准器。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古文明的中心之一,以其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奉献了无尽的宝藏。中华玉器和与文化则是这丰厚宝藏中璀璨瑰丽的明珠。
中国玉器以其温润莹洁的玉料、端庄多姿的造型、华美典雅的纹饰、精美绝伦的做工而为人民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敬仰。它作为一种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物质载体,自古以来就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的最爱。从古至今一直为华夏子孙所挚爱、珍藏和研究。
我国现存的古代玉器,除一部分是传世遗留之外,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考古发掘。从1928年对阴虚的发掘至今,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走过了近80年的难忘路程,发掘了无以数计的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古
代玉器。这其中,既有坚该朴拙的新石器时代玉器、钢劲凝重的夏商玉器、流畅剔透的两周玉器、厚重有力的两汉玉器,也有新异典丽的唐代玉器、灵秀简劲的两宋玉器、敦厚别致的辽金元玉器,还
有简练圆熟的明代玉器和繁缛福利的清代玉器。基本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貌。为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断代、辨伪积累了大量的通过正规田野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
在专家学者的科研和教学迫切需要科学资料、文博单位库存玉器的整理和断代迫切需要标准器、收藏人士的辨伪和收藏迫切需要较准器、广大民众对玉器的学习和欣赏迫切需要更多精品的今天,公布这几十年间科学发掘的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在眉睫了。为了还这些出土玉器学术研究的资料、整理库存的标尺、收藏鉴定的准星、价值连城的瑰宝的高贵地位,发挥其特有的非凡价值,传递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学院等260多个部门的上千名专家。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调查、整理、鉴析了各地考古所和文博单位科学发掘的出土玉器,并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这套15巨册的大型考古巨制—《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些出版工程历时数年,参编人数达近千人,遍及全国全部省、市、自治区。这套书以全国范围内的出土玉器为经,以各地区考古部门、文博单位科学发掘玉器为纬,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出土玉器的概况。她寓创新、权威、精美、全面于一炉,4000余幅高保真出土玉器图片,涵盖了中国80年、特别是新中国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的全貌,其中90%的玉器图片为首次大型彩版面世。这些昔日帝王、巫覡、贵族手中的玉器,深埋华夏大地千万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独特、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奥、最久远的一脉中华万年玉文化体。但愿这套文化巨制的出版,在我们一睹这些首次面世的璀璨玉器的不朽风采的同时,能够起到全方位、深层次地推介中华玉文化的作用,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
本套书由我国著名玉器专家古方担任主编,众多著名玉器专家,向安全、张广文、殷志强、刘云辉、刘国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于明担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考古所所长亲任顾问。国内中国一流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先生担任编委。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
4000余幅高保真出土玉器图片,涵盖中国近80年,特别是新中国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全貌。书中90%的玉器图片为首次大型彩版面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学院联合编著15巨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科学出版社权威出版。
本套书由我国著名玉器专家古方担任主编,众多著名玉器专家,向安全、张广文、殷志强、刘云辉、刘国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于明担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考古所所长亲任顾问。国内众多一流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等担任编委。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