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玉与宗教文化——佛和观音
  • 资料收集-玉鹤凌风 / 9月25日
  • 提到“宗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观音、佛等神仙,在袅袅的香火中供奉的佛祖神态泰然自若,目光不怒自威,俯瞰尘世,普渡众生。这些深入人心的宗教形象被供奉在高高的庙宇中供世人瞻仰膜拜,为人们消减孽障病痛,不仅如此,人们还希望这些宗教形象可以时时贴身伴随着自己,以驱除一切邪魅厄运,逢凶化吉,保佑平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朋友都会随身佩戴有宗教形象的吊坠、牌子等,而这些饰品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部分为玉质。为何大众都选择玉质的宗教形象佩戴呢?皆因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过玉与宗教祭祀、与食玉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玉在宗教中可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一来玉与宗教形象联系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了。

    古人将玉赋予“玉德”之说,认为玉本身具备一定的“德”,宗教中的仙、佛自然也具备完美的人格及道德,以具备“玉德”的玉石来雕刻成各种宗教形象无疑正好符合了众神仙的形象,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神仙道德的向往及崇敬。

    玉石温润纯净的特性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身素白装束的观音菩萨,或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或立于彩云之上,永远带着慈悲的穿透世人罪恶的目光。我们常见的观音菩萨造型为手持一玉净瓶,瓶内插杨柳枝,看似精致秀气的玉净瓶内实则装着能够让万物复苏,起死回生的圣水,也装着让一切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的天罗地网。观音手中的玉净瓶是观音法力的体现,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观音是爱玉的,是通过玉来施法,是用过玉与尘世取得沟通。

    而开怀的弥勒佛也常常成为玉饰的主题。这些弥勒佛的造型有半身的,有全身的,有站立的,有半卧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挂着一脸憨态可掬的笑容,眉眼都笑弯成了月牙,嘴角自然上翘,令人也不禁想要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弥勒佛的寓意自然是祈祷笑口常开,幸福安康,健康长寿的,因此弥勒佛最适合于送给长辈。玉质的弥勒佛色泽通透明快,用于雕刻心胸开阔的弥勒佛再合适不过。

    也有人喜欢用玉雕刻罗汉。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与观音、佛相比,罗汉这种宗教形象更具“人性”,也因此造型各异,千奇百怪,看着佛祖身边的罗汉,就像看到人生百态。同时罗汉也有趋吉避凶的寓意,能够挡灾挡煞,降妖伏魔。在古代,玉本身就有驱邪定魂的作用,将玉与罗汉结合,玉将罗汉的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们总是将玉与佛像这类宗教形象联系在一起在于人们认为这些玉饰能够助人修行、养生,可使心神清明宁静,护佑平安。同时宗教形象的玉饰还可以帮助人们的身心与自然融合,使人们更快达到静心之境。

    人们佩戴宗教形象玉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单纯为了祈求福祉,有人则是为了平息心中杂念。我们知道,佛教中有三大戒律:戒贪、戒嗔、戒痴。贪、嗔、痴分别指人们的贪欲、愤怒及执念,这三种情感像是人们内心深藏的三把利剑,每个人都有,若不小心触动到这三种感情,则可能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错误。所以这三种感情是佛教所认为的人们最需要戒掉的“罪”,也是最可怕的“罪”。

    而佩戴宗教形象的玉饰则可以时时提醒我们要戒贪、戒嗔、戒痴,因我们与生俱来的贪、嗔、痴会导致心灵滋生多种罪恶,想要将这些恶念斩断,就需要有人能时时提点我们打消恶念,清净修身。宗教形象的玉饰是再好不过的“护身符”、“护心镜”,无论是玉石通透的颜色,细腻的质地,还是庄重威严的神佛造型,都能够让人抛却杂念,身心受洗。

    都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男戴观音”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经商、赶考、外出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因此“男戴观音”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说“观音” 与“官印”谐音,希望男孩子长大后可以当上大官。“女戴佛”的“佛”指的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也有人认为“佛”是福气,希望女孩子长大后,可以找个好人家嫁了,一辈子都很有福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