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是在前代制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继承了数千年的制玉传统和经验,又在当时广泛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在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宏伟精致的清代玉器文化。特别至清代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文化艺术昌盛,玉器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材质之美、做工之精、器型之巧、产量之高、用途之广,前所未有。后世讨论的清代玉器多指的是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朝的玉器艺术。造型多样推陈出新清代玉器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艺人们琢玉因材施艺,突破传统规范,创作出许多新颖别致的作品。在造型方面除继承传统器型的特色之外,还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仿生、仿建筑题材的作品。
清代玉器的种类依器用可分为九大类:册宝类有玉册、玉宝、宫殿堂阁之宝、鉴赏章等;神像类有佛、菩萨、罗汉、八仙等;祭法类有圭、璧、琮、七珍、八宝、五供、铃杵、净瓶、爵等;佩饰类有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带钩、翎管、簪、戒指、手镯、环、佩、牌、坠等;陈设类有鼎、尊、簋、觥、觚、瓶、炉、壶、山子、如意、花插、卦屏等;文玩类有笔杆、砚、水盂、笔筒、笔山、笔掭、镇纸、臂搁、洗、砚滴、棋子等;器皿类有盘、碟、碗、杯、盅、盏、盒、执壶、鼻烟壶、唾盂等;用具类有笛、箫、推勺、冠架、拐杖头、梳、粉盒等;镶嵌类普遍施用于室内陈设、家具、器皿上的各种饰件。玉器种类的增加,无疑使造型更为丰富。清代玉器造型的来源,归纳起来,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其他艺术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又有其本身在制玉过程中的不断创新。
清代玉器的纹饰生活化的趋势表现得较为强烈,花鸟、动物、山水、树木、吉祥图案、文人书画等,都直接反映于玉雕作品里。而其文化内涵虽说深邃,但也能说简单,有的寓意于造型,有的寓意于装饰图案及纹饰中,有的则是玉与其他材料共同产生的寓意,多以图像组合表现吉祥之内涵,如“鹤鹿同春”、“三羊开泰”、“年年有余”、 “五子夺魁”、“福在眼前”等,举不胜举,万变不离其宗,多反映了人们趋吉之心理。
在清代玉器中,仿生类作品是把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形态作为器物的造型,刻意仿制,使作品充满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物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麒麟、辟邪、象、熊等珍禽异兽,造型富于想象,能摆脱传统的静态造型,善于捕捉动物的神态,往往将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巧妙结合,突破传统的寓意吉祥辟邪等题材的内容,多方面地表现各种动物的不同姿态,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植物造型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的杯、碗、盘、盒、洗等多琢成荷花、菊瓣、海棠、石榴、葵花、贝叶等花卉形状,常见的菊花式瓶,多以圈足作为花蒂,花瓣逐渐向上展开,至颈部或口部稍向内敛,有的盖顶作为花蕊,宛如一朵饱满的菊花,含苞欲放;花插则多琢成松桩、竹筒等形状,极具古朴苍劲之感。
玉制文玩用具在清宫玉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器物造型丰富,仿动植物的造型和纹饰颇为常见,尤以古朴典雅的文房用品最具代表性。玉砚随形样式,笔架多成山形,也有花枝形,而笔筒更具特色,一般外壁均为浮雕图案,以表现景致为主,绘画趣味相当浓厚。
清代玉器中还有一种造型以建筑为主,俗称“山子”即将人、建筑、自然界的景象及社会现象,用虚实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在造型中,很富有新意,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总之,清代玉器在制玉过程中造型的创新,是对自然事物的直接表现,以动植物造型和建筑造型的题材为主,将各种纹饰与造型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从而再现了清代玉器美妙绝伦、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
清代玉器在许多方面是对过去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仿古玉器的大量出现。其仿古玉器主要有仿汉玉佩饰和仿古青铜器。仿汉代玉佩饰以鸡心佩、系璧为多,仿制极相似;仿古青铜器主要有器皿和陈设器,或全部按青铜器的样式直接仿制,器型、纹饰和尺度均与古青铜器中同类的器物相同;或局部采用古青铜器造型,又巧加构思,造型奇特;或以古青铜器造型为蓝本,在保持其原型不变的基础上,对局部稍加变化,形成新的风格。
清代玉雕对其他文化、外来文化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和阿拉伯风格之痕都斯坦玉雕艺术的创作。清代山水画、人物画为清代玉雕提供了新的题材,许多玉雕即根据绘画中的题材,把绘画的平面变为立体表现,使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升华。最为典型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它是清代宫廷画家贾铨参照宋画《大禹治水图》设计图样,由扬州玉雕艺人历经10年的精雕细琢而成,其上雕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流泉飞瀑、苍松古木,山脚处成群结队的治水大军,或锤钎凿石,或镐创砂砾,或提石打桩,一派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而西亚痕都斯坦玉器是在乾隆年间开始传入我国的,这种玉器由于胎体较薄、透明度高,且器身往往还嵌以金丝、宝石及不同颜色的玉料,同我国质地纯净的器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故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欢,风靡内廷,后逐渐扩散到民间。
玉器取材种类繁多
清代玉材的来源有新疆和田玉,也有从越南、缅甸、印度等地输入云南的翡翠、玛瑙、水晶等,由于各种玉料来源充足,极大地促进了清代民间制玉业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清代玉材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和田玉,又名于阗玉,因产于新疆昆仑山脉一带的和田、于阗而得名,是我国最著名的良玉。
(2)准葛尔玉,又称马纳斯玉,因产于新疆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边的马纳斯县而得名。由透闪石伴少量透辉石、叶绿泥石、钙铝榴石及尖晶石组成。马纳斯玉一般呈碧绿色,还有绿色、翠绿和深绿色等,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质地细腻,致密坚韧。
(3)蓝田玉,因产自陕西蓝田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玉种之一,至迟在汉代就已广泛开采。蓝田玉是一种蛇纹石化透辉石矿物,玉呈白、黄、灰,微透明,有玻璃光泽。
(4)南阳玉,又名独山玉,因产自河南南阳独山得名。玉矿藏于蚀变辉长岩岩体中,是由斜长石、角闪石、黝帘石、透辉石和辉石玉等矿物成分组合成的复矿物。绿玉呈绿、翠绿色,紫玉呈淡紫色,黄玉呈橄榄黄绿色,青玉呈青或深蓝色,杂玉呈绿、白或紫、黄相间的条纹、条带,质地细腻,半透明至微透明,有玻璃光泽和油脂光泽。
(5)岫岩玉,又称“岫玉”,因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主要由叶蛇纹石、透闪石、叶绿泥石等矿物组成,玉色一般呈绿色,但也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翠绿、暗绿、褐绿、烟灰、墨及黄绿、黄褐、棕褐、黄白、辉白等杂色。半透明至不透明,有蜡状光泽和油脂光泽。其一般的绿色玉与新疆青玉和碧玉相似,质地非常细腻。
另外,山东莱阳玉、山东日照玉、山东莒南玉、广东信谊玉、青海祁连山产的祁连玉、青海乐都玉、吉林集安安绿玉、北京玉、江苏赣榆玉、广西陆川玉、四川会理玉、江西弋阳玉、甘肃鸳鸯玉和安徽产的玉,均属岫玉范畴。
清代玉材以和田玉为主兼用其它玉材,乾隆皇帝在其《御制诗》中曾多次赞誉和田玉,清代还将一些玉宝石定为礼仪玉。清中晚期,由于后妃们的钟爱,缅甸翡翠大量输入,成为中国的宝石,风靡全国,经久不衰。
把中国玉器推向鼎盛时期
清代玉器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乾隆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皇家重视,民间普及,玉料产地逐渐增多,玉器作坊星罗棋布,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名匠层出不穷,工艺精湛,从而把中国玉器推向以大、多、精为主要标志的鼎盛时期。这其中,影响和推动清代玉器发展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帝王喜爱。在每个朝代,玉器都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清代也不例外。清代中期,社会经济繁荣、和阗玉来源充足,加之乾隆皇帝热衷于研究玉器,在客观上推动了玉器业的快速发展。乾隆爱玉,这是众所周知的。乾隆每得到一件珍贵的古玉器,总是爱不释手,兴奋之余赋诗做文,抒发情怀。不仅如此,他还关心宫廷玉器的生产,亲自设计样式,为求精良玉雕,不惜耗费巨资。
其次,生产体制完善、工艺精湛。清代的玉器作坊遍布全国各地,由皇家控制的就有10处,受宫廷直接管理的养心殿造办处和如意馆两处,另外在各地还有内务府管辖的织造、盐政、钞关等衙门接受造办处所派“钦定的”琢玉任务。这一时期,造办处不断调整规模,加强玉器的组织管理,从全国各地选调治玉高手,使清宫玉器的生产能力大大加强,制造数量迅速提高。同时,清代宫廷玉器制作流程复杂,为适应这种复杂的作业,常实行分工合作,流水作业,从选料、画样、锯钻、做胚、饰文、到抛光、做旧、刻款,职责明确,玉器生产有条不紊,规模逐渐壮大,体制日益完善。应该说,技艺精湛为清代玉器发展的首要条件。
再次,玉材资源丰富。乾隆中后期,随着西北战事的结束,新疆玉料源源不断地进入宫中,宫廷玉器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大大提高,为清代玉器走向鼎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最后,琢玉匠人对清代玉器发展的贡献。清代社会收玉、藏玉、玩玉之风盛行,极大促进了玉器的社会需求。清代玉器制作技术发达,名匠众多,或于造办处为王室服务,或流于民间为社会服务,他们均技术高超,为清代玉器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制玉业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清代在宋、元、明的基础,发展了以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为大型的制玉和销售中心,使清代制玉业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清代民间玉雕工艺主要集中在北京、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和天津等地,并且似有明确的分工,扬州善雕大件玉器,而苏州工匠专琢小件玉雕。清代在数百年制玉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琢玉产地,以宫廷的琢玉作坊规模最大,苏州琢工最精,扬州玉雕最大,呈三足鼎立之势,各具特色。
清代内务府设立造办处掌管宫廷的制玉业,许多宫廷用玉是由造办处玉作直接制作,宫廷艺匠大多从苏州地区征召来的。为满足皇室对玉器的大量需求,造办处还将玉料送往外地加工,当时为皇室加工玉器的地区主要有两淮、扬州、苏州、杭州、九江、风阳等地,其中又以两淮和苏州地区为主。应该说,宫廷玉作虽然从资金的供给、玉材的选用、经验的获取等方面较之地方玉作更具优势,但是宫廷玉匠的创作活动常受到皇帝的干涉,自由创作因此而受限制,技术专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各工种间又不能系统、密切配合,由此宫廷玉器的艺术性反而不如地方玉作,然而工艺堪称一流。
苏州商业经济繁荣,明清时期苏州逐渐成为中国的琢玉中心,技术力量雄厚、雕琢工艺精湛,高手云集。苏州玉器业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开料行、打眼行、光玉行各负其责,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而且苏州玉行人才辈出,曾向朝廷输送了不少琢玉高手。在制作时,先对玉料进行反复的琢磨,然后进行抛光,消除玉料表面的外皮,直至显露出玉质的内在美,因此苏州玉器胎薄体轻,质地晶莹润泽,造型清新雅致,轮廓清晰明确,雕琢细致精微,美妙绝纶,令人叹为观止。
自清代中期以后,扬州在盐业经济的支持下,文化艺术繁荣,因此琢玉业相当发达。如果说苏州玉作以精巧见长,扬州玉作则以大取胜。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会昌九老图玉山、关山行旅图玉山等均出自于扬州的琢玉匠师之手。玉山子整料雕琢,保留和利用天然优美的外景,表现画面丰富、层次重叠的题材,兼收并蓄其它玉作之长,是微缩的景观。扬州玉匠又善于把玉雕艺术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于造型、纹饰方面,借用绘画中的透视效果,镂雕多层花纹,由近而深,由大到小,呈现出具有故事情节的生动画面。他们经验丰富,技法高超,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巨型之作,将玉雕艺术推到一个崭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