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雕工艺举世闻名,伏狮罗汉玉山子是清宫造办处的玉雕精品,现收藏于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被称为“国之瑰宝”。
上世纪70年代,新泰市博物馆从本市汶南镇类王庄村征集一件清乾隆时期“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玉山子,现为镇馆之宝。但由于新泰市博物馆硬件设施所限,该宝物却很少亮相。现将此宝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玉山子
山子,古代称之为假山。宋代以来,玉雕行业里的能工巧匠受到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将玉料加工成为山子形状,作为陈列摆设品。特别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道,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开始贡玉,为皇家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随着雕刻技术日趋娴熟,制玉工艺随之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大型圆雕作品,其中玉山较常见,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书”。
“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玉山子,选用新疆和田清白玉,通体琢为山形,下部宽于上部,造型稳重。通高23厘米,最宽处15厘米,最厚处8厘米,重2350克。该玉山子整体设计巧妙,正面上部山峰耸立,峻峭挺拔,峭壁状如斧劈;中部悬崖下茂密的青藤缠绕洞口,洞内一罗汉正面带微笑,双手持如意(如意头残缺)结跏趺坐于磐石上宣扬佛法;一侍者立于罗汉右下方,左臂放于身后,屈右臂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下,面带微笑,似在安抚狮子状;侍者前下方有一卷毛狮,翘首抬蹄摆尾,背披鬃毛,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汉听法,温顺如犬,显现了佛法的威力。洞外上壁阴刻楷书5行,计59字,铭赞乾隆皇帝的诗文《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百兽畏象,象畏卷狮,应真宴坐,以犬畜之。问何神通,不起于坐,曰有伏者,顿置罪过。如意在手,内空外空,侍者慢怖,而彼原同。”从赞文书体分析,此件玉山子的铭文并不是由乾隆皇帝亲手所书,原书者已无从考证,但赞文与器物造型对照,情景交融,点明了主题。
此件玉山子为何命名为“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这要从一个人说起。徐扬,字云亭,江苏吴县人,工绘事,擅长人物画。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至苏州,徐扬献画册,受到乾隆的赏识,后长期供奉在清廷画院。徐扬曾绘有《京师生春诗意图》、《乾隆南巡图》十二卷、《姑苏繁华图》卷、《应真图》一轴等绘画作品。从赞铭中可知,这件玉山子是根据徐扬的《应真图》雕刻的。据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来新泰鉴定,确定为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作。此件“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玉山子以图命名,情景生动,构图完美,宛如立体画卷,有其特殊的意境和气势。
“御题伏狮罗汉赞”玉山子质地甚佳,加上清宫造办处良工出色的琢制技术,又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品,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是什么原因使这件藏于清宫的瑰宝流落民间,目前尚不清楚,但我们深信在它的背后定有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有待去考证,但显赫一时的乾隆皇帝早已化为灰尘,唯这不朽的艺术珍品至今熠熠生辉,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