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继战汉、清乾隆之后又一次玉雕制造与收藏的高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代玉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收藏门类,培养了一大批从业者和收藏爱好者。随着玉石原料的日益减少和价格日益高涨,玉雕市场的变化已显露端倪,制造者需要追求玉雕艺术新的目标,藏家新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渐生成。如果不能顺应这一变化,必将会被市场淘汰。
市场转变呼之欲出
玉雕是中国传统的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有长达7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玉器历经各朝变迁,在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之下,发展成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人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根深蒂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之后,玉雕收藏又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当中。经过了十几年玉文化知识的普及发展,制造者和收藏者都不再是初入市场时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的状态,大家都迫切需求市场由“玩”到“藏”转变。
要了解并适应这一转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玩”,什么是“藏”。从字面意义上看,“玩”是满足视觉、触觉初级阶段的小玩意儿,而“藏”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极富文化内涵能够传世的收藏品。玩意属于收藏的初级阶段,当人们刚接触到玉雕时,首先会选择一些可爱、精致的小把件、小挂坠,能够抓在手里,时时拿出来向人展示。而收藏品就像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材料、工艺、创意都无可替代,不可复制,那些历代能够传世的经典玉雕艺术品就属于这个范畴。
传世精品是从业者终极目标
尽管市场上“玩意”还占用相当一部分比例,但是现在由“玩”向“藏”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是从业者中的一批佼佼者已经解决了温饱,基本功过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财富,不用再为了迎合市场而随波逐流,他们在主观上有出精品的愿望。由于已经在市场中赚得了第一桶金,他们有能力购买原料,不必帮别人加工原料而被他人左右。在历史上,玉雕创作的高峰期,生产力水平非常有限,但是能工巧匠以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为世人留存下无数堪称经典或者精品的玉器。前人树立的标杆已经达到一个令人景仰的高度。如何续写中国玉器的辉煌篇章,彰显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玉器的新风貌,是每一个真正的玉雕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批这样的玉雕从业者正跃跃欲试,力求创作出将各种玉雕技法结合,赋以新时代新的主题的的当代玉雕作品。和赚更多地钱相比,他们更愿意有作品能够被世人记住并流传后世,这不仅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例如刚刚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海派玉雕代表人物崔磊,他的新作品《金刚经》所选原料一般,但是崔磊没有放弃它,匠心独具使其获得新生。作品完成之后,无法再把它和那块很多人看都不看,觉得无法利用的原石联系到一起。良工美玉自古就是相伴而生的,“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于琢磨,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
拼料时代渐趋结束
其次,原材料资源严重匮乏,价格一涨再涨,也让制造者必须惜料,在优质原料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玉雕从业者要努力提高一块原料艺术附加值。真正的玉雕大师都是惜料如命的,中国玉雕大师夏惠杰曾经有相玉4年才动手雕刻的故事,他不去下刀,这并不是因为材质不好,反而是因为它的材质太好,以至于不敢轻易下刀,怕不能将它的优点全部展现出来。夏惠杰并没有把一块块不会说话的玉石当做死物,而是把它们当做有生命的个体,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一定要和玉石进行“沟通”。如果不把一块原料看明白,就不会了解它的特点,将它创作成作品它也不会给你好的成果。其实玉石本身没有“毛病”,只是有的人不懂因材施艺,埋没了玉石的灵性。唯料至上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将来不光拼料,还有学识、文化素质、技艺等各个方面。在资源有限、价格昂贵的条件下, 藏家一定会挑选最能打动自己的作品,不会盲目消费。那些苛求白润,不容微瑕,非和田籽料不雕,不注重自身技艺提高的玉雕从业者会被淘汰。但是自身技艺也并不简单的指工艺水平,在工艺上过分追求工艺的高难度,其实是一种倒退。玉雕工艺的细巧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做到了极致,今人如若凭借先进的现代工艺与古人拼技巧,则毫无新意可言,更多地还要靠创新精神。
收藏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作品尤受青睐
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不仅培养出了优秀的玉雕艺术家,也同样培养出了“火眼金睛”的藏家。他们不是凭一时冲动“玩票”,而是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白度来衡量一件玉雕优劣的门外汉越来越少。在当代玉雕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市场市场上卖什么,藏家就买什么,可选择的余地不大,或者说不知道该以何种标准去选择。而现在玉雕工作室每年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业内竞争十分激烈,稍有名气就不知进取,躺在自己功劳簿上吃老本的“伪大师”很容易就被后起之秀所替代。藏家现在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去定向收藏,个人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那些作品极具个人特色的玉雕艺术家身边都围绕着一群忠实的“粉丝”。以前藏家买东西,先看原料质量好不好,而现在则先问谁做的,不是自己欣赏的人,材料再好也不感兴趣。随着玉雕市场的不断成熟,当代玉雕拍卖的成熟提供了价格参考,专业玉雕评奖提供了工艺水平参考。获奖作品热销,玉雕拍卖价格稳中有升,都显示了藏家正在把这两方面数据作为自己选择一件玉雕藏品的重要依据。
而随着玉石原料的涨价,玉雕作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收藏主体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喜爱玉雕的藏家多是有一定实力的中产阶级,消费能力在几十万至百万之间。现在一些“明星”玉雕大师的精品玉器价格动辄过千万,让很多个人藏家“望玉兴叹”,而一些有实力的个人及企业办的私人博物馆、艺术馆在各地大量涌现,他们正在成为玉雕收藏领域的主流。国内一些银行机构也开始涉足投资玉器市场,建立玉雕艺术品基金。这些大规模集团资金投资规模都以亿元来记,根本不惧怕涨价风潮。由于集团资金在经济实力上与现在个人收藏爱好者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更看重一件作品的艺术性,例如大件器皿、山子雕。一家博物馆、艺术馆总要有一些传世重器才能撑住场面,这也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品位。不可能摆的全是小把件、小挂坠,特别受个人藏家喜爱的那种玲珑剔透、极尽雕工的小件不见得会引起大企业、集团资金的关注。而那些锐意创新、大气浑厚的作品在未来很有前途。
总之,玉器的生产者和收藏者之间相互影响,大浪淘沙,淘汰一批跟着市场跑,疲于奔命的从业者和藏家,留下的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眼光独到、个性十足的“金子”,这会让整个市场变得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