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何方玉石作为国石的讨论已进行了多年,持不同观点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玉石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论据各有所长,仅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国玉石资源、品种的丰富和玉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不想在文中对其他玉石说长道短,仅想从新疆和田玉的利用历史、玉的品质和历史、现实意义等方面略作论述,以此证明新疆和田玉尊为国石的充分条件。
一、和田玉利用历史源远流长
考古学上有一句名言:不讲理论只讲事实。
从代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年)发现的玉器中就有和田玉玉雕件这一事实证明,我们的先祖早在此前就已经认识和利用新疆和田玉了。考古发现的历代文物中也无处不有和田玉制作的各种器件。1976年发掘的代表奴隶社会的殷商妇好墓中755件玉器中,取材绝大部分是和田玉,可见和田玉在当时已普遍成为奴隶主的私有品或者是财富了。出土的历代文化遗址中,从周朝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唐宋,从元朝到明清,都有新疆和田玉的雕刻品。玉佩珠环、花鸟鱼虫样样俱全,龙凤怪兽、佛圣仕甬应有尽有。事实雄辩地证明:新疆和田玉应用历史的源远流长。
二、和田玉器品质优良
玉石品种可谓多矣!除和田玉外,还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田黄、京白玉等等。各种玉石品质各有所长,但实践证明唯有和田玉品质最佳。和田玉,由透闪石纤维晶体集合体组成,从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依次排列,和田玉以它独特的细腻、柔润的光泽、洁白的体态,坚而有韧的质地赢得了从古到今普遍地赞誉。史书记载颇多,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多宝石。”明宋应星说:“凡玉……贵者尽出于田(今和田地区)”,明代名医李时珍也说:“产玉之处多矣,独以和田玉为贵”。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稀世玉雕品大部分都是和田玉制作的。如新疆罗布诺尔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白玉斧、殷商时期的白玉鸽、战国时期的玉佩、西汉皇后玉玺、唐代白玉带板、宋代玉花、元代双鹰环、明代玉竹筒形杯、清代白玉大碗等。历代都有大量实物,多不胜举;现代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和田玉精品之多证明从古到今人们慧眼赏玉、评品玉石品质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1.历史进程中和田玉的人性化。
玉门关始建于何时,笔者不得而知,仅从玉门词意推想,肯定与玉石有关,或者此地产玉或者此关与玉石输出输入有关。
《西域传》记载:“于阗国多玉石”,而“于阗”又位于玉门关以西。这一事实确凿证明玉石是从西而东经过玉门关输入内地的。从后汉班超上疏所言“臣不敢望到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和唐朝王焕之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推测:玉门关修剪起码在汉或汉以前,由此可见和田玉由西域传入中原时代的久远。
周礼中规定:“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还规定:“君王召见公侯大臣,公侯大臣以玉事君王”。礼记中说:“天子佩白玉,而玄祖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祖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玄祖绶;世祖佩瑜玉,而綦祖绶。”可见远在奴隶社会已以玉石品质和绶带的颜色来区分君臣官阶的高低了。天子独佩白玉,此白玉非和田羊脂玉莫属。史料再一次证明远在周朝(公元前1世纪)对和田白玉已有了至高无上的评价。
春秋战国(公园前770年-200年),诸侯四起群雄争霸到秦统一六国前夕,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进步思想开始出现,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运而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治国,为了能在旧意识浓厚的当时推广传播儒家思想,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口号,巧妙的给周礼中各阶层佩玉中注入了人性化的内容,把玉的性质、品质进一步人格化。如《管子》一书中所称:“夫玉所贵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情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棱,容也;叩之其音清专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孔子也说玉有十一德……从此,中华民族把崇玉爱玉敬玉的情感提高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玉成了衡量人类德行的标准,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寄托。每个士大夫都以佩玉为标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金银有价玉无价”,玉佩璧环一时间身价百倍;一块和氏璧可以价值十五城……可见当时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特别是稀罕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推孔氏,黜百家,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正统,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玉石进一步融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做了简洁明快的定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集仁、义、智、勇、洁五德于一玉;把中华民族友善纯朴、勤劳真诚、热爱和平的美的都寓意于美石和田玉中。玉洁冰清成了一切纯净洁白的象征:玉颜、玉人、玉山、玉容、玉女、玉肌、玉花、玉液、玉姿、玉成……只要一个词前冠以玉字,所论事物必然是纯洁白净、质地细腻、色泽匀润。以物喻情,以情喻人,以玉所俱的五德来教育、净化世人的心灵。
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中华文化的玉文化也在变化,唐代以后,早已从单纯祭器、礼器、佩器中进化脱生出的玉器业开始向饰品、摆件、玩器方面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促使和田玉作为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玉器业逐渐向生活用品、陈设装饰方面变化,商品性质成分增多。宋元明清,特别是元、清两代,珠宝玉器似乎完全成了高级商品,一般人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玉器小件,玉成了人们交往和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像现代人的手机一样普及,但仍然不失代表身份的象征。这一点可以从唐代以后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都或多或少有些和田玉件的事实得以证明,也可以从流传下来的馆藏庙堂珍宝中得以鉴证。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四家模拟舍利子就珍藏在和田白玉棺中,不失威严肃穆与庄重;在民间也有大量以玉作为簪环饰品的物件,凡此种种,不论形式,内容如何变化,其中一脉相承达到人性化的理念仍然贯穿于玉器的始终。
2.现实生活中和田玉的商品化。
现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昌盛时期,百业俱兴文化繁荣,玉石文化更加得到发扬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田玉除继承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开创了与时俱进商业性的一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器玉件早已不失达官显贵的专利,当年只栖梧桐的金凤凰,如今也落入寻常百姓家。和田玉精品层出不穷,能工巧匠大显神通,构思新颖巧夺天工的和田玉摆件、饰品、挂件、用品应有尽有,早已成为我国,特别是新疆珠宝行业的一个靓丽窗口。虽然和田玉器的商品性逐日俱增,但千百年来种花民族赋予其中的人性化内涵并没有丝毫的减弱,成品中除仿古器件外,佩件、饰品、摆件等扔贯穿着福、禄、寿为主题的吉祥如意内容,广播着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再从商品性效应来看,和田玉及其雕件价格总是居高不下,而且节节攀升,如今市场上和田玉白玉已以克论价,远远超过黄金,一只较好的手镯价格上万,比10年前增加10倍,一块150克的白玉自老3万元还很抢手,这在国产其他玉石行列中的确少见。从价格方面也反映出现代人对和田玉作为我国玉石之最的普遍认同。无怪乎哈内外人士到中国旅行必到新疆,到新疆必到和田购买新疆和田玉件,这说明和田玉器仍然是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人性的一个窗口。
四、结语
纵观几千年中华文化史册,查考历代保留的文物古器,玉石文化无不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而熠熠生辉,和田玉作为一枝独秀不仅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精湛的技术和智慧,更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玉不琢,不成器”。教育人们必须苦修心志,刻苦学习;“玉洁冰清”比喻做人要光明磊落,有高尚的品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绝不屈辱偷生;“化干戈为玉帛”更是教导人们要热爱和平……中华民族的品德修养牢固地凝结着和田玉这块美石所具有的本性,和田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人性化的组成部分而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在商品经济大涌动的今天,这也是和田玉高度商品化的一个原因。尊和田玉为我国的国石是历史之必然,也非此莫属。君不见,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举办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章——中国印,不正是一块磕着代表中华民族奋起人影图像的新疆和田玉印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