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岁入行,到花甲之年退休,他在行业内一干就是五十载。
从新疆和田,到异域缅甸,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每一寸玉石产地。
发现玉、欣赏玉、品味玉、在玉的灵气中修身养性,这便是他的玉石人生。
漕溪路272号,上海老凤祥玉石象牙雕刻有限公司的商场。
穿过布满玉雕、象牙雕刻的琳琅满足的商场,记者见到了刚刚从上海玉雕厂厂长位置退休的何启连。虽然退休了,但他并没有离开玉雕行业。在他的案头,摆着一本刚刚付印的新书——《中国玉雕炉瓶器皿鉴赏》,这本书的主编正是何启连。从事玉雕行业近半个世纪,他希望通过编书的方式将近几十年来我国玉雕行业的众多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展示给玉器爱好者,并为广大玉雕从业者参考阅读。
何启连的一生都在跟玉打交道。1964年,年仅13岁的他就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学习。4年以后,也就是1968年,他进入上海艺术品雕刻三厂成了那里的一名学徒。此后他又经历了参军入伍、当教师、上大学等,但最终又回到了玉雕行业。1990年任上海玉石雕刻厂厂长。他见证了玉雕行业在中国的大发展。
最爱和田玉
温润、平和、沉稳,玉的品性契合了中国人含蓄的东方气质,中国自古便有“君子佩玉”之说,中国古代一直将美好的品行与玉石相比。但若论玉石受人们的追捧程度,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现在相比。
近年来,无论软玉、硬玉、石头还是工艺品价格均暴涨。对于玉石市场的火爆,何启连认为主要归结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来看,玉象征着吉祥,可以辟邪、招财,中国人对玉的喜爱自古传承。其次,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玉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社会上流动性过剩,使得玉的价格节节走高。
在众多的玉之中,何启连对和田玉情有独钟。和田位于新疆西南部。和田所产的玉石质地细腻,色如凝脂,洁白无瑕,堪称玉石中的极品。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也称为软玉,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近年来,和田玉价格一路飞涨,平均每年涨幅都超过50%,不过何启连依然看好和田玉未来的市场,原因是和田玉越来越稀少,而挖掘的成本越来越高。何启连曾经不止一次地深入到和田地区,寻找玉石原料。很多年之前,和田玉就散落在古河床上,回民在河边捡到玉之后,按斤卖给当地的收购站变现,那时候一块玉只要几块钱人民币。而如今和田玉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挖,新疆和田成了全国挖掘机最多的地方。“我们有几个供应商都是维族人,他们有几十台挖掘机,一天挖土用的柴油都要花费二十多万,有的时候一个星期都挖不出一颗玉,成本非常高。”现在和田玉龙喀什河已经被挖的千疮百孔。前些年,政府对挖掘活动进行了限制,去年才允许进行限制性开发,随着和田玉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供不应求的局面将越来越严重,价格的上涨也是必然。
相比于和田玉的价格暴涨,何启连认为其他玉尤其是黄龙玉近年的暴涨是人为炒作的结果,目前风险比较大。从材质上来看,黄龙玉并不是玉,而是石头。但因为其比较深奥,一般人不太懂,因此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何启连认为从升值和市场角度,有价有市还是要人们长期接受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和田玉在国内地位很高,市场有价有市,所以价值是看涨的。
熟悉艺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在目前拍卖市场上,很多书画作品和杂件都是年代越久远越值钱。但是玉雕却不同,很多新玉的价格要远远超过老玉。对此,何启连表示其实玉本身没有新旧之分,只是做工有区别,白玉都是地球板块运动时存在的,新的东西贵是因为技术好、材质好,相比而言老的东西材质并不好。而目前玉雕行业也不乏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大师的技术和水平也非常高超。因此,在他编纂的这本《中国玉雕炉瓶器皿鉴赏》中,不仅收录了优秀的作品,在附录中还提供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优秀玉雕炉瓶器皿设计图稿。
玉品在于质,人品在于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爆,但这有着灵性的石头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玩玉之人深深地明白,在把玩的过程中慢慢修为、不断升华,这才是玩玉的至高境界,而何启连正是这样一位懂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