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在苏州这个地方亲近玉,也是三生有幸
晚报会客厅:陈健先生好!走进你的汉皇玉苑陈列厅,真有琳琅满目又目不暇接之感啊,怪不得你会从获利丰厚的房地产转行,将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了玉的世界中。在你的陈列室中,置身玉器的怀抱中,感觉自己从里到外都晶莹剔透了、都纯洁无暇了。
陈健:是的,玉对人的诱惑力是无从抵御的。至于我本人,我只能说我今生与玉有割舍不断的缘分啊。我觉得我还没出生时,冥冥之中就与玉有了前世今生般的相约。你看,我出生于徐州,这个深受汉文化的千年浸淫,书画艺术,金石艺术,都有着大汉的浩荡遗风。从小,我就喜欢上了玉,爱掌上把玩,爱听说玉器上的诸多传说。中学毕业后,还进入玉雕厂专门学习过玉雕技术。可以说,在我少年青年时代的同龄人中,我的关于玉文化的知识是厚实的,是少有可以匹敌者的。可是,走进社会尤其是接触到了玉世界中的高人还有历代的珍品,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感觉自己对玉文化的求知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于是,我放下正火爆的生意,潜下心来专门进入彭城职大工艺设计专业学习。这里有很专业的师资,让自己得以系统地掌握了中国玉文化的知识,了解了历代高峰的成因、各地的风格渊源。之后,又在苏州遍访民间艺人,刻苦学习玉雕技术,使自己对玉雕及玉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积累和感悟。出于对古玉的喜爱,这些年来,我可以说走遍了全国各的各大拍卖会,遇到值得收藏的古玉,倾囊所有收购到手。目前,我的收藏品中历代古玉有数百件,其中有数十件精品。回头看,我感觉自己真的太幸运了,能有这么好的机缘收藏到这些玉器精品,都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我该知足。该感恩。
晚报会客厅:也就是说,你也是新苏州人。你算得上是成功的苏州人了,是新苏州人的杰出代表。
陈健:那是不敢当的。像香港演员周润发说的:我才刚上路啊!苏州是卧虎藏龙之地,我怎敢说自己杰出啊。人说苏州之美,恰似碧波万顷的太湖一块美玉,细腻、平和而温润,很准确形容的比喻。苏州自古就出名玉,明代的陆子冈,人称“玉圣”,是我们苏州的骄傲啊。他的“子冈玉”,就是他的作品往往都有他自己“子冈”的署名,是治玉世界最早“著作权意识”的艺人、大师,他的“子冈制”与大画家唐伯虎的画作相比,也是足以相媲美的。从清中期开始,苏州就是我国最著名的玉器加工中心。据说,当时扬州的雕刻工太过仔细,大多是镂空雕,乾隆很不喜欢,因为宝贵的玉都这样白白地切掉了,乾隆认为,这伤了玉的神。由于乾隆喜欢苏州的雕工,从那时起,苏州取代扬州,成为玉雕重要的加工中心直到今天。名家辈出,名作不断,我能够在苏州这个地方亲近玉,也是三生有幸。所以,我一直铭记心头的八个字:感恩苏州,报效苏州。
获奖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一批
晚报会客厅:你谦虚了,你如今是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的会长,是掌门人了。能介绍一下玉石文化行业的情况吗?这个协会的宗旨是什么?会给苏州玉雕行业带来哪些好处?
陈健: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的玉雕生产、经营者逾十万人。“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作,有古自今,一只代表着中国玉石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从手工作坊到如今的产业化发展,苏州玉雕能人辈出、佳作纷呈。历届“百花奖”“神工奖”也都能看到苏州工艺大师的身影,发的的地方经济和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也使得许多发端于外地的玉雕能手在苏州落户生根、发扬光大。正是在这样的品牌背景下,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如此庞大的从业人员和市场极需行业规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技艺交流的平台。人们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旦鱼龙混杂,没有一个和谐有效的行规,那就会无序,伤害市场,伤害消费者,最终还是伤害了从业人员自己。所以,我们这个协会于2008年成立了。协会现有从事玉雕业的玉雕厂、玉雕工作室、玉器作坊等会员单位150多家,分布在光福、东诸、常熟、太仓、张家港、江阴、昆山和苏州城区等地。有了这个协会,能及时发现不足的地方,防微杜渐,使我们的事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平台上,也能为我们的会员服务,是他们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的宗旨,当然是宣传苏州玉文化,传承苏帮玉雕。我一直记得在我们协会的陈列大会上,有关领导殷切希望我们:出作品,出人才。两年多来,我们一直是在这么做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
晚报会客厅:有不少获奖的作品吧?
陈健:是的。由于我们协会精诚团结,有一股昂阳向上的朝气,探索艺术、专研技术的风气很浓,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才情的精品。协会组建后,立志要发挥整体优势,抱团弘扬苏帮牌,近两年我们先后组团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奖等。在去年北京举办的玉雕百花奖评选中,我们苏州玉雕一举拿下6个金奖、10个银奖、10个铜奖、22个优秀奖的好成绩,我们苏州玉石文化协会也获得“最佳组织单位奖”,引起行业内的轰动。中国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和秘书长还专程到苏州来为我们颁奖,称我们为“苏州现象”。那就是,获奖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一批;人才不是一个两个,也是一批!
吴门艺人古往进来的过人之处
晚报会客厅:可喜可贺!没有人才是出不了精品的。你前面说道陆子冈,是苏州玉雕行业的前贤,有特别的故事吗?除了他的“版权意识”,他在风格上,与吴文化有关系吗?
陈健:关于“玉圣”陆子冈的故事是很多的。陆子冈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人,原籍是太仓,后来迁居到琢玉中心苏州。明代的手工业管理非常严格,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即使在“巨匠制度”以遭废黜的明末,仍有遗风相袭。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卑微琢玉的工匠陆子冈,能够被文人视为上宾,他高超绝伦,巧夺天工的琢玉技艺可见一斑。《苏州府志》中有记载:“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徐渭有诗:“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峰尽终南似,愁煞苏州陆子冈。”还有明代人张岱在书中也高度赞扬他的卓越工艺为“吴中绝技”。可见他在玉雕中的影响力。
陆子冈自幼在苏州城外的横塘一家玉器作坊学艺,后出落成琢玉技艺相当全面的一把好手,无论是平面、立体、浅刻、深雕,无不驾轻就熟,技艺精湛;题材涉及面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写意山水、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无不镌刻精细,自然天成;其琢玉用料大多为质地较好的白玉或青玉,作品有壶、炉、杯、扳指、玉佩、玉簪等等不一而足,但无不是“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构思设计独辟蹊径,妙趣横生;其作品形制仿汉、取法于宋、元,颇具古意;并提铭文诗句,“子冈”落款,文人气息,跃然玉间。他善于运用落空透雕,使作品玲珑剔透,飘逸俊俏;起凸阳文、阴线刻画均尽其妙;尤擅长平面减地的方法,有类似浅浮雕的艺术效果。他制作的炉瓶,古色古香,端庄典雅,混红雄伟;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千娇百媚,婉约风韵;花鸟虫鱼,善用巧色,活灵活现,恰到好处。
曾有这样一个传说:皇帝听说他的名声,召他入京中,在内廷供事。一次,要他在玉扳指上雕刻百骏图。他用心雕琢,几天后即告完工。其实扳指上只有三匹马、崇山叠峦及一大开的城门,没有一百匹马。但扳指上一匹马正向城门飞奔、另一批马正向城内奔驰,还有一匹马在山谷中只露出一个马头,意境无限。仅仅如此却给人以藏有马匹无数奔腾欲出之感它以虚拟构思的手法表达了百郡之意妙不可言。
晚报会客厅:说道玉雕的话题,你是妙语连珠啊,也就是说,陆子冈虽然不是文人雅士,但他的文学修养很深,懂得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陈健:对,这就是吴门艺人的特点之一,也是吴门艺人古往今来的过人之处。整体的文化修养比较高。在故宫博物院里,至今还藏有陆子冈的青玉“婴戏纹执壶”、白玉“合卺杯”,高7.5厘米,宽13厘米,杯由两个直筒式圆形接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体腰部上下各饰一圈绳纹,作捆扎状,一面镂雕一凤作为杯把,一面凸雕双螭作盘绕状两纹间的绳纹结扎口上刻一方图章,上有隶书“万寿”两字。杯身两侧,一侧雕有“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诗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刻有“合卺杯”三字。另一侧雕有“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刻有“子冈制”三字篆书款。这件玉雕作品充分体现了陆子冈古雅精妙的艺术风格。这是我们苏州文化人合作的一件传世佳作。也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发挥整体优势”吧。
没有“工夫在诗外”的底子,是难以企及前贤的
晚报会客厅:你们协会现在还强调文化的学习吗?大家都在忙忙碌碌中,怎样学习呢?
陈健:当然要学习,要无止境的学习。我觉得,现在制约我们玉雕的一个瓶颈,可能就是从业者的文化底子不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满足于一时的收入还不错,那就会裹足不前的。苏州的玉雕作品中,仿古是优势,但比较汉代的一些藏品,为什么总显得格局不够?为什么总好像形似而神不似?还是一个底气的问题。没有“工夫在诗外”的底子,是难以企及前贤的。玉雕,远远不止是雕刀的学。所以,我们协会成立后,特邀中国美术学会的专家老师在苏州定点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高级工艺美术师”提高班,推荐部份年轻有才华的会员参加学习培训,经过“中国工艺美术史”、“大学语文”、美术鉴赏“的考试,在接受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后,有三人获得了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认证,八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师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