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时间,百世光景,朝晖夕阴,转眼刹那,瞬息消逝,就连孔子都在湍急的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少花容月貌,多少雄心壮志,多少美梦幻想,都在时间的催促中玉殒、沉沦、破碎。人间没享受完的荣华富贵,希冀能够在阴间继续;今生没有弥补的遗恨,期望能有来生圆梦。
古人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无尽的生存欲望,创造出了来世再生和灵魂不死的信念,在中国便有了金缕玉衣来世再续的传奇。古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金是“百世财富”,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尸骨不腐,可求得来世再生,生前荣华,死后继续富贵。而且在古代,玉是一种高贵的礼器,更是身份的象征,穿着金缕玉衣灵魂升天,就是带着阳世的礼仪和身份去阴间继续享受这份荣禄。世俗红尘中的人们,总是看不透荣华富贵的虚幻,即使离别人间,也要将人间的富贵抱着共眠,这就是世人千秋悟不破的迷梦吧。
玉衣,又称“玉匣”,早在春秋时就有了,时称“鳞施”,不过真正有实物例证的玉衣是在汉代。玉衣是用四角穿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和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汉代葬制,皇帝死用金缕玉衣,诸侯死用银缕玉衣,士大夫死用铜缕玉衣。其中,遇有皇帝特别恩宠的诸侯或大将,也有赏赐金缕玉衣随葬的。汉代黄老思想盛行,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金缕玉衣便是在这种思想下应运而生。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着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可见其价值,可以抵得上一座城了。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出土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金缕玉衣墓有八座,共发现九件金缕玉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在他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也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汉景帝刘启之子,其墓中出土的两件玉衣是中他和妻子窦绾穿的。金缕玉衣外形如同人体,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全部用玉片制成,再用金丝加以编缀。其中刘胜的玉衣长1.88米,共用了2498片玉片组成,共用金丝1100克,脸上还刻制出眼、鼻和嘴等部位形状,整套玉衣体形肥大,披金挂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据分析,制作完成这样一幅金缕玉衣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得时间才能完成,在制作工程中其设计之精细,做工之细致,即使是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是一件易事,更别说在古时只能依靠一双双长满了双茧的手了。
可惜的是,金缕玉衣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自三国起,着力推行简葬的魏文帝禁止使用金缕玉衣陪葬始,从此玉衣就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匆匆忙忙,就像一段烟火燃烧成屡屡灰烬,飘散了,也就完了。只是凡人恨余生太短,愁流光太快,便想了一个来世再续、灵魂再生的美梦让自己安心。不知完了便是好了,好了便是生命洒脱的结束了,不带走一片痴心妄想。曹雪芹《好了歌》说的就是这个浅显但是世人看不穿的道理。而更有一首借金缕玉衣来劝诫世人珍惜现在,把握当下,活出无憾的诗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花便折,大胆的爱,潇潇洒洒,痛痛快快,就是真我的精彩!
中国有金缕玉衣来生再续的神话,埃及有木乃伊金身不灭的奇迹,欧洲有吸血鬼灵魂永生的传奇,都是借着迷梦来麻醉现实,借着虚幻的花朵来掩盖遗恨残生。而思想已经高度开放的我们,现代人,还需要金缕玉衣的迷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