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气吞山河,垂翼遮海地巨大无比的神鸟。大鹏成了庄子哲学世界中自由、浪漫的象征和图腾。
庄子之后,许多文学政治家都喜欢借大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高志远向,豪放阔达的气概。阮籍之孙阮修在《大鹏赋》中有“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鸴鸠仰笑,尺鷃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句子,借大鹏来抒发蔑视官宦、抱负超远的心境。李白更是喜欢用大鹏自居,来体现自己气干云霄,豪情满怀的热情,其中有一首写的尤为精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在此诗中 ,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也是青年李白自由浪漫、雄心壮志、自信满怀的充分体现。后人曾赞李白为“诗国大鹏”,此喻真是恰如其分。
大鹏逐渐成为世人心目中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去追求的意象,常常便用鹏程万里常用来表达赞誉之情,鼓励年轻有为有志向、目标远大者有一个光明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