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高山流水
  • 吴官正 / 8月9日
  • “高山流水”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本味》,别类典籍如《列子》也有记载,内容不尽相同。《列子•汤问》原文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意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音乐是心灵的一扇窗,其中蕴含的意义通过音符环绕耳间,若是遇到知音、知己,犹如伯牙遇到钟子期,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伯乐指尖流露的山川景象,天籁声响,世人情怀,钟子期都能将这无形的音乐描绘成有形的事物。于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具有共同志向趣好,相同人生追求的基础上,以至于钟子期先于伯牙驾鹤西去时,伯牙伤心满怀,痛彻心扉,恨无知音赏,弹与谁人听,于是将手中抱琴摔碎,不再弹奏这应以为高山流水的绝代名曲了。

    “高山流水”的典故成为了知音、知己的象征,成为了美好友谊的代名词。更成为无数的文人墨客,隐士雅人崇尚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管仲鲍牙志趣相投,贫贱相交;是嵇康阮籍契若金兰,幽思畅饮;是李白杜甫共对明月,赋诗寄怀;是一种不带物质需求的纯粹的精神上的神往,是一类在思想上面有着相似的追求的存在。辛弃疾曾云“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赏”,这种情怀与情谊是达到了一定了境界,这种追求与理想上升到了曲高和寡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友谊追求的最高境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