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冰壶玉尺
  • 吴官正 / 8月12日
  • 该成语出自《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冰壶指盛冰的玉壶,或用来形容皎洁的月亮或月光;常用此来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鲍照《白头吟》有“直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玉尺是对尺的美称,也用来形容鱼在波光粼粼的状态下的身姿,也用来指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后人将“冰壶”与“玉尺”组合成为一个成为成语,用来形容高尚纯洁的人品,是对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的美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将玉与君子的德行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以玉比德的文化,玉中赋予的德行,不管是五德还是十一德,皆是君子在生活中需要践行的操守,唯有如此,运用实际行动来见证,让具体事情来证明,才能将君子之风让世人知晓,而不是夸夸奇谈,徒有虚名。古代君子佩玉,仗剑,是精神人格的物化,是君子信仰的寄托。于是便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傲骨,有了“投之以桃,报之以玉”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有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自我认可,有了“是玉须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自信与洒脱,有了“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追求的执著向前与无怨无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德”与“道”这两个形而上的字,投注了千百年的精力,仍然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以身作则的修炼,为了就是于己此生无悔,于鞠躬尽瘁,于子孙万代树立榜样。

    有德之人,自然就有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就是高洁,就是傲骨,抑或其他。所谓高洁,即如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所谓傲骨,就如雪压青松,于寒风刺骨中愈显苍翠,于雪压冰冻之外更显挺拔,昂首眺望,坦然安然,似有坚不可摧之志。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采菊东篱下的南山下,怀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心态,现实中是《五柳先生传》中的残酷,可陶渊明心中却是《桃花源》中的落英缤纷,远离红尘;大唐王昌龄,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左迁龙标,就连李白都赋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心直到夜郎西”。

    与君子交,就如感玉之温润,就如喝壶中美酒,是身心的洗礼,是思想的沉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