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出自《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相传远古时代,人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一日无获,就得挨饿,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耜,教大家种植谷物,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转。于是神农氏被众人举为头领。
年复一年,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了。一连数月,天上没有一滴雨水降落,田里的禾黍全都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人畜都要渴死,就甭说汲水浇地了。
就在神农氏要愁白头发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位蓬头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领,下系皮裙,手里还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绍说:“我叫赤松子,曾随师傅赤道人在昆仑山西王母石室中修炼多年。赤道人常化为飞龙,南游衡岳,我亦化为赤虬,跟在他身后,还学会布雨的本领。”
神农氏闻之心喜,让他马上显示一下。但见赤松子取出一种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为一条赤虬,飞上天空。霎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兜头浇下,眼看就要枯死的庄稼,又恢复了郁郁生机。神农氏大喜,立封赤松子为雨师,专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农氏成仙后,黄帝继任首领,九黎的头领蚩尤不服,兴兵作乱。这个蚩尤有位师傅叫飞廉,生得头角峥嵘,相貌奇特,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居祁山修炼。在此期间,飞廉发现对山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又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即留心观察起来。有一天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后,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那玩意儿又似飞燕般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同五运气候,掌八风消息的“风母”。遂得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这会儿蚩尤造反,特地把飞廉叫来帮忙,连赤松子也投了过去。到了黄帝率领众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赤松子化为一虬,飞廉变成一鹿,一道施起法术。刹那间,天昏地暗,走石飞沙,暴雨狂泻,飓风卷飚。黄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连东西南北也辨认不出,还能作战?蚩尤趁机发动进攻,杀得对方丢兵弃甲。就这样,蚩尤倚仗飞廉和赤松子能征风召雨的优势,九战九胜黄帝,迫使黄帝连连后撤,一直退到太山。
黄帝在太山会集群臣,商讨了三天三夜后,终于设计出两个破敌法宝——司南车和牛皮鼓。司南车有两层,共二十八个轮子,车上有一个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车轮滚动时,无论左旋右转,木刻人的手始终指向正南。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敲响,可声震三千八百里。于是黄帝鼓勇,再与蚩尤决战。蚩尤仍使飞廉和赤松子呼风唤雨,吹烟喷雾。这一次,黄帝靠着司南车,始终不迷方向,坚持战斗,紧接着,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来,顿时惊天动地,裂石崩云,吓得飞廉和赤松子魂飞魄散,赶紧还原本相,跟着蚩尤一起逃窜。黄帝挥师追击,一直追到涿鹿,终获全胜,还活捉了赤松子和飞廉。因为这两个人都表示降伏,黄帝仍叫赤松子当雨师,又封飞廉为风伯,要他们改恶向善,从此为民造福。
五帝后,世间没人再能管得住风伯雨师了,于是对它们的祭拜,被列入封建国家的祀典,目的仍于祝祷风调雨顺,作育稼禾,保佑平安。到了反映这种愿望的《风调雨顺》图出现后,这两位尊神的丑陋嘴脸,也变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随着一位长须官人,象征雨随风至,风止雨歇,在表述古人对风雨自然现象某些特征之认识的同时,又透射出没法左右它们的无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