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玉雕大师吴德升独创裸女题材
  • 张然 / 3月7日
  • 如出水芙蓉般尽显女性妩媚身姿的裸女形象一般常见于西方艺术作品,但是来自上海的玉雕大师吴德升却在中国传统玉雕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雕塑大师的精华,独辟蹊径赋予传统玉雕人物新的生命力,一个个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取得了雕刻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还被尊为“中国玉雕四大天王”之一。前不久又在2008年玉器“百花奖”上成为唯一一位两件作品同时获得金奖的玉雕大师。

    首创玉雕“裸女”题材

    一身唐装,留着干净利索的光头,蓄一部长须,初次见到吴德升,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他本人并不善于表达,但是他却通过他的作品将他对美的理解诠释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吴德升认为,最重要的是视觉美感。玉雕设计的思维,有时要摆脱客观存在的物体形象,去寻找线条,组成立体效果和块面。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你会从中享受到形的美感,动态的节奏,线的意境,面的空间。使你的视觉感受,想象空间再次升华。吴德升一直以来以人物见长,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创新与探索。一块块冰冷、硬性的玉石在他的雕琢下,生出婀娜柔美的线条,那雍容华贵的贵妃、寒江独钓的渔翁、蓄势待发的骏马、神定气闲的罗汉,还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等,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巧夺天工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让抽象的人文思想与具体的质感结合产生出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成为玉雕界公认的顶尖大家。对于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如何判断,吴德升认为要看四点:第一,题材是否具有特色;第二,作品造型是否与所用的原料合拍;第三,工艺水品,即雕刻手法是否有个性;第四,所用的材料品质优劣。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但要料好,设计更要好,正如吴德升所说:“中国的传统工艺讲究疏密关系,阳刚和阴柔的结合,线条的自然和流畅,犹如人的呼吸顺畅。要继承传统,更要有自我的独创艺术,力求摆脱平庸,追求新奇。”他告诉记者,当年正是感觉做传统题材已经再无新意和挑战,于是转而去开发“裸女”这一题材,“我当时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毕竟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当这一题材作品推向市场时,犹如给沉闷、呆板的传统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动力,果然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受到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的追捧。

    借鉴西方 洋为中用

    他认为,“从事玉雕一定要因材施‘巧’,也就是说要把握材料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这也是在创作中最难的。如果对不同材质不加区别的进行艺术处理,自然不会有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因材施‘巧’,巧思巧用材料,以达到让各种材料都能产生最佳的艺术表现力的目的。”在得到关注之后,吴德升更大胆的努力创新,在展示玉器艺术生命力以及捕捉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方面,他有大胆的突破。一方面他的传统题材的作品,如“十八罗汉”、“济公”等技艺纯熟,无可挑剔;另一方面他又借鉴西方雕塑中的夸张和立体感强的特色,将其融合进玉雕之中,创作出艺术人体这样一种全新的题材。“西方雕塑大师罗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在上学时就已经烂熟于胸,他们的作品形式很美,但若照搬到玉雕上,就会显得生硬。”于是,吴德升刻刀下的女子,便有了柳眉凤眼,上身略微偏长,臀部稍加夸张,蜂腰肥臀,纤足盈盈,透着浓浓的东方气息。玉雕界内,能将中国传统玉雕与西方现代雕塑结合的如此完美,除吴德升外,无有他人。

    跟风者仿造者泛滥

    在业内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是“洋为中用”,据了解,由他所首创的“裸女”题材受到业内热烈的推崇,社会上众多藏家以能够收藏吴德升的作品为荣耀。正因为这份火爆,使得市场上出现很多跟风仿冒之作。而对于这一现象,吴大师则看的很淡然,同时也透着一份自信。他认为,别人只是仿他的形,而不能仿出他的神。仿冒者虽然也是花费心血去雕刻,但是只能被称为“工匠”,那是因为他们是“作而不述”,没有创作的理念和思想,尽按设计者的设计依样画瓢。他不反对给模仿他的同行们一碗饭吃,但同时,憨厚的吴大师也给同行们一点忠恳的建议。玉雕创作要切入人的灵魂,只有把艺术的创作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琢玉技艺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才能有自己的神韵。吴德升的作品题材各式各样,他以中华传统玉雕的浓厚基础,潜心研究西方雕塑史。他的作品灵活剔透,人物的比例虽然较为夸张,但很生动,很有感觉,结构非常准确,层次分明,生动的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是细微的手指、动作都让人没得挑剔。在创作的思维上,即使采用传统的题材,却仍能创作出令人感受强烈的作品,极为写真,表现却很抢眼,有别于一般的中国传统的意象风格。因其琢玉成绩出色,渐渐取得了雕刻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还被尊为“玉雕四大天王”之一。

    逐步转为幕后做艺术总监

    2003年,吴德升正式成立玉雕艺术工作室,主要由他画设计图,其徒弟加工,流程中再过他的眼去监督、修改,真不成还得自己动刀。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艺术总监”,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他说:“我现在自己亲自雕刻的作品很少,两至三个月怕没有一件。原来,对他来说,拿到料才设计比较晚了一步,他的做法是先画各种灵感与题材的设计图,再来雕工施作,而不是看到材料才画图,因为不想局限自己的设计,所以,只要一有想法,他就画图,可说是用图来记录工作的人,虽然他现在的作品很少,然而,谁又能否认,他无时无刻不处于创作中?只不过,他是在脑海里创作,在图纸上创作,一旦时机成熟,真正的精品,就在这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思维里诞生了。绘画天才成就玉雕大师由于上小学时出众的绘画天赋,一毕业就被挑选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工业中学学习,毕业后被选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在那个年代雕刻厂内资深前辈人才济济,而吴德升所在的人物车间,正是厂里技术水平最拔尖,同学间的互动与良性学习竞争最活跃的。吴德升在雕刻厂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刻苦学艺过程之后,他要改变现状的想法日益强烈。在玉雕厂待了这么长一段时间,该学的也都学到了,国营厂里限制框架太多,我还是找我喜欢的去做吧。”终于,吴德升下定决心离开玉雕厂,出来自立门户。在当时他算是最早离开玉雕厂的人。离开了玉雕厂,获得了创作的自由,挣脱了框架的束缚,但他并不讳言的表示,离开玉雕厂后,他不得不为生活奔波,有几年总是在云南边境的瑞丽和上海之间往返,非常辛苦。当时,他雕刻的作品材料基本都是以翡翠为主。1989年至1992年,吴德升应邀赴深圳创作大型山子雕“洞天福地”,他就运用俏色巧雕,使作品大气磅礴、高迈其古,获得了1992香港玉雕精品博览会特别荣誉奖。这些实作的经验让他掌控材料特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玉材的透析与分色能力,往往使他设计出令人惊异的作品。8年之后,吴德升不再去云南,回到上海开始潜心从事玉雕创作。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开始他开始意识到,白玉雕刻表现的艺术性比较强,作品不但受到收藏家肯定,更广受业内认可。从此,他真正从翡翠雕刻转到了白玉雕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