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描写了天津老字号玉器行“恒雅斋”老板赵如圭一家人在“9,18”事件前后一年之间风云起伏的命运遭遇及情感历程。30年代初的天津时局动荡,波诡云谲。
主人公赵如圭经营玉器,也崇尚玉的品性,“外润而内坚”,经商讲究精明而不失信义,处世讲究圆润而守气节,由于他善于经营,将父亲传下来的玉器古董店“恒雅斋”搞得红红火火,赵如圭通过大太监刘宝勋结识了下野的宣统黄帝溥仪,用其渊博的玉器知识和卓越的商业手段获得溥仪信任,得到数件精美宫廷玉器。可最让赵如圭动心的是玉器精品“望天吼”。可当时溥仪急于复辟当皇上,巴结日本人,日本人准备把望天吼作为溥仪伪满洲国的玉玺,由日本天皇御赐给他。太监刘宝勋不堪日本人羞辱,拼死将“望天吼”偷出赠给赵如圭,嘱咐他此国宝宁可砸碎也不可落入日本人之手。
不料望天吼却给赵如圭带来了灾难,在赵如圭才发现自己以往屡试不爽的处事手段和生存之道竟是那样的可笑,“覆巢之下无完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以苟且退让而保全小家的安定和财产只能是梦想,当小野以怀玉做人质迫使赵如圭前来交出望天吼时,赵如圭当面怒斥日本人的罪行,并倾其全力把望天吼摔个粉碎,以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歌。
《玉碎》中望天吼是新疆和阗出的羊脂玉,而且还是“水采玉”,它非常精细别致,油润光洁,没一丁点的裂纹儿,温,润,细,密都占全了。 望天吼底座是一张反扣着的莲叶,叶上刻着丝丝络络的叶脉,密密麻麻,粗粗细细,活脱脱像刚从水里摘下来的。莲叶上面是莲花台,斜排着的莲花瓣儿,围着圈儿全冲上边翘开着,每瓣莲花都闪着油光,一条玉龙就蹲坐在莲台上,左前爪用力抓着一只火球,右爪子着着实实地撑在莲台上,玉龙的肩膀上披着冒着火焰的飘带,十分威武。更传神的是玉龙的脑袋,朝天上高仰着,眼珠子瞪的滚圆,硬挺的犄角分两岔,耳边飘着的龙须和云朵儿,暗刻的一缕一道儿都极仔细。露出利牙的嘴巴张得挺大的,像是在吼,在喊,再加上它那弯弯的,绷得紧紧的身子,好像立马就要飞起来似的。
望天吼属于唐朝遗留下来的古玉。在唐朝一般人家用的玉器,什么玉碗、玉洗、玉带钩......大唐盛世,由于老百姓日子过的充裕,买玉的人特别的多,工匠雕的玉器也就特别的多,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以也就没多少工匠去琢摸玉器玩艺的讲究,用什么刀法,勾什么线条儿,弄得大路货满世界都是,所以市面上也就很少留下来好的玉器,即便有几件精细的玩艺儿,也大都是从地底下死人身边挖出来的。而赵如圭所得的这个‘望天吼’,没有丁点儿的沁色,应该是从没入过土的,所以被视为国宝。
什么是望天吼?所谓“望天吼”,即龙之第三子,本称“蒲牢”,“望天吼”为其俗名。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是也。” 在中国的民间里望天吼一般作为镇墓兽,像皇亲贵族的墓里头目前都有镇墓的,辟邪的。现在家庭老百姓家里也摆这个复制品,它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不可欺凌,而且有一种要仰天长啸,仰天一吼的那种气势和愿望。
随着《玉碎》的热播,玉器品貔貅也成了畅销品。据中华玉网不完全统计,每天上门购买貔貅的平均有十几个客户。因为貔貅与望天吼形象极其相似,并且寓意也非常吉祥。
貔貅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九,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 结果打到屁股 , 屁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 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 “ 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 “ 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