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是中国玉器长久以来面对的一个课题。谁也不会否认玉雕艺术承传性的重要,我们是踩着一串长长的前人的脚印走到今天的,这串脚印穿越了八千年的时光。
玉文化赋以璞玉以生命、以灵魂,玉雕把材质之美和艺术之美融为一体。中国玉雕正是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下,不断实现着跨越和突破,彰显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可谓满腹珠玑的专家学者围绕玉文化和玉产业如何臻善融合,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玉文化的承继与创新等问题。这些真知灼见,为中国玉雕在新时代的发展,拓展了新的视野,注 入了新的源泉,指引了新的路径。
一、 在传承创新中发展新时期玉文化
玉器及玉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代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高品位的艺术创作为核心,以玉雕精品服务于社会,形成艺术、 品位、财富为特征的新时期玉文化,将其打造成一种高雅的且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
当代玉文化需要从传承、创新、工艺进步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意创新一直是个薄弱点。中国玉雕师徒传承的方式往往将继承者局限狭窄的范围内,其作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只有把握传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才能继承传统的精髓。创意创新要求作者将丰富的生活阅历进行艺术升华,提炼出有思想性、有时代责任感的主题。
工艺是艺术思想性及艺术创造性的延伸,更多地从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中汲取养分十分必要,同时新的工艺探索与使用不可或缺。信誉是资本、是财富,更是玉文化的根本所在。
文化是玉器的灵魂,没有文化,它们充其量是奇异的石头。流行一种说法,最高明的经营者经营文化。戴比尔斯把冰冷的钻石打造成人人向往的爱情信物,依托的就是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玉文化的出路,并激起对玉文化传播的热情。
君子以玉比德。以德经营,诚信兴 业,信誉在当今商业时代是资本、是财富,甚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讲信誉往往需要牺牲,需要成本,这是值得付出的, 坚守信誉不能动摇。
二、创新是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各方面影响,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各异的艺术个性。当前,中国玉器缺乏的就是时代特征。如果我们还是以一种传统的理念对待现代玉器艺术创作,一味追求仿古、仿旧,那么二三百年后,我们的后代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个时代的玉器艺术特征呢?
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可以说都发生了变化,而惟独玉器的艺术质量没有变化,这将是玉器的最大缺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化艺术的创作方针,玉雕艺术也不例外,必须遵循这一方针,才能创作出富有社会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三、应把中国玉文化打造成国际品牌
这里以独山玉文化为例:
独山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1959年,位于独山北3公里的新石器时代黄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中华第一铲”,其质地为独山 玉。研究表明,南阳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文化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呈现中华玉文化的多彩和统一。
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 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玉铲来源地点,命名其考 古学文化,即“独山玉文化”。 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 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于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理应成为国际品牌,中国国石。
四、文化创新才是关键所
每个时代的玉雕师,在前人高大的身影之后,也都力争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留下自己的贡献和创造。这种勇于超越的理想和气质,是中国玉器行业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工艺创新,不是很难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古人面前显得难度很高的工艺问题,在今天很容易就会得到解决。难在文化创新。文化是玉器的灵魂,如何赋予当代玉器以新的灵魂?
我们看到很多玉雕艺术家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脚步。我们不妨以玉牌创作为例。自明代玉牌以特有的形制作为佩饰出现以后,此后广泛制作,风格类型多种多样,这其中以子冈牌最为人追捧,引出坊间纷纷仿效,同代后代均有赝品的情形。
子冈牌的魅力,不光在于用料精良,风格精美典雅,刀法硬朗挺括,还在于一代治玉大师陆子冈把当时的文人画风、书法意趣引入玉雕,在方寸之间汇集 诗、书、画、刻四艺为一体,其可贵之处正 在于艺术创新。后世标注子冈款的玉牌,多从款型纹饰上摹仿,而对其文化意蕴不去领会探究,在形似 上倾注功夫,于神韵上却格格不入。
上海大师易少勇的白玉牌《玉骨寒香》,作者注明为子冈牌,但并非子冈牌形制,是作者不明白子冈牌有着众所公认的标准?显然不是。
该玉牌承继子冈牌精魄神韵,又不拘泥子冈牌范 式,一扫流行的繁缛匠俗之气,将子冈牌开 创的取文人书画意趣进入玉雕创作的风格,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作者以高峻清逸的文化视觉,在简约中营造意境,于清婉中传递韵致,拒绝奢靡,抱朴见素,着意凸现空灵高远的美学风尚。阴线工艺施用精湛,在转折刻画中提纯笔意,颇具功力,造就了鲜明的个性品格,拓展了玉牌的表现形式。
也许我们解读不无偏颇之处,但作者对玉牌文化品位的追求,在文化创新上作出的努力,却毫无疑问是自觉而清醒的。
此外如倪伟滨的白玉《亲情》、马铁军、仵员的翡翠《天涯共此时》、翟倚卫的白玉牌《午茶时分》、李东的白玉套牌《庄子》、时全生的玛瑙《世界日记》、田健桥的白玉《童年》、马进贵的墨玉《错银嵌宝石福寿纹壶》等,都在文化创新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以马进贵的福寿壶为例,这是一件填丝嵌宝的痕都斯坦风格器皿,但作者在痕玉特有工艺的基础上,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壶柄造型和错银图案大胆“中国化”,夔龙壶柄与痕玉风格壶体中西结合,福寿纹在嵌宝的烘托下,发挥了点睛的艺术效果。玉雕艺术家们诸如此类的创新实践,为玉雕题材带来一 种开放性前景,也为古老的中国玉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新的生命活力。
我们如此看重玉雕艺术的文化创新,是基于一种现实隐忧。当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是玉雕艺术本应表现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在众多流通于市场的作品中愈来愈淡薄。
五、新疆地区玉雕仍缺乏创新
现、当代玉雕艺术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鼎盛时期,但综观近些年新疆玉雕题材,大多是沿袭明清的套路。
第一类是仿古、仿商周、仿汉代的作品。此类玉器的造型纹饰刀法以及选材几乎完全类似;
第二类是仿明清的作品,此类作品以传统题材仿明清造型为主兼带创造性,刀法浑厚古朴、线条流畅、神似明清时期作品。故现、当代玉雕总体表现为“仿古人,乏创新”,主要是时代感召力不强。
目前,绝大部分新疆玉雕作品在题材选择、设计、工艺等方面都是追寻历史的单线遗传,闭门造车,泛泛地表现“福禄寿”的玉文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与优秀艺术门类的优化嫁接,使玉雕产品与现代新生人群消费的结合度差,不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引导。
有优秀继承的一面,但缺乏创新的精品。目前,很多玉雕作品是为了迎合市场所创作的商业性较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工艺上追求精益求精,技法变化繁杂,但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故而形成了产品同质化的局面。
相对而言,严肃的、高品位且文化含金量高的作品艺术价值较高,但是市场接受程度不高,这也是造成产品同质化的因素之一。墨守成规,玉雕道路必会越走越窄。有些产品造成积压和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与雕刻题材样式程式化的不断重复有关,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观是不断更新的,玉雕也应该有所进步。
所以,就新疆地区而言, 再亦步亦趋地模仿,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地域文化基调而言,新疆的大山大水,地域风貌的博大雄浑,构成了新疆人豪放大气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去突破另个层面。
六、上海地区玉雕创新经验总结
从一些专业刊物上可以看到,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玉雕设计者,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玉雕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创新付出了心血,他们走的便是艺术创新之路。
上海玉雕艺人坚持创新,所以出现了不少题材新、形式美的作品。作品讲究形象写实、 线条优美、动态变化多姿、工艺细腻平滑,具有江南生活的特征。他们大胆借鉴西方绘画、雕塑艺术手法,使玉雕赋予了现实主义 的风格,并渐成气候,这是值得我们去借鉴 的。
那么,现代玉雕艺术该如何突破呢?首先,不应该再是简单的复古、尚古、尚雅,应是体现多元化、个性化、人文性、民族化、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社会节奏,反映现实生命及自然地感召和共鸣,这是一流玉雕大师的使命。
在创意上,上海玉雕艺人将各种书体的诗词镌刻在玉牌上,使诗句与画意相融,创造出一种淡雅细腻的神韵与趣味。在工艺上,注重突出玉皮部分,俏色工艺犹如神来之笔, 化腐朽为神奇,将玉石的材质美与雕刻技法的工艺美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是艺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表现更为突 出。
在传统题材的雕饰工艺技法上,融合吐故纳新,古为今用;在现代题材的雕饰上, 洋为中用、大胆创新,迎合了当今审美观念。我们应当看到上海玉雕艺人在艺术借鉴、引进的过程中,其主线条的确定是我国江南细腻、清雅的文化传统。
时代在发展,玉雕艺术也应更具现代审美意识,当代玉雕艺术体现的是当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即继承了传统又不脱离现实生活。这些作品必然要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演变,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为当代玉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创作思维的激变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阅 读、引进大量各类型的美学、美术思潮,用最新的观点去说服、去激发玉雕师的创作灵感,以便他们能做出符合当代精神的玉雕作品。